放生是救命的行為功德至大,非其他小善所能比擬!
大智度論云:「諸余罪中,殺業(yè)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br/>梵網(wǎng)經(jīng)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br/>諦閑大師云:「不殺為諸戒之首,而放生為眾善之先也。」
妙善大師(保定活佛)云:「最好的消業(yè)方法,莫過于放生,世界上最大的惡業(yè)莫過于殺生害命,反過來說,世界上最大的善業(yè)是莫過于戒殺放生,所以放生是最大的功德。你能依我的話,趕快量力買生物放生,就能增福保定的?!?br/>李炳南老居士云:「放生是救他生命,解他痛苦,佛戒第一不殺,天有好生之德,可以想見功德之大,所得善報無量無邊?!?br/>「上等功德,除了斷肉外,必須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話說:救一眾生,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就是寺廟的七層保定,這樣看起來就知道救一個眾生的功德是多么大?!?br/>「一切眾生不但是過去父母,亦是未來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薩?!?/p>各種常見動物的生活習性
1、蚯蚓的生活習性
2、田螺的生活習性
田螺是腹足類軟體動物,喜棲息于冬暖夏涼、底質松軟、餌料豐富、水質保定的水域中,特別喜集于有微流水之處。田螺屆雜食性,攝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機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莖葉等。田螺喜夜間活動,夜間攝食旺盛。
4、刺猬的生活習性
刺猬的適應性很強,對環(huán)境要求不嚴。但刺猬有喜靜怕光,晝伏夜出的習性,內(nèi)窩室為巢窩,鋪放干草、松樹葉或秸稈。外窩室為活動場所,包括土堆或山、花草、灌木等,以便夏季遮陰和冬季保暖。刺猬為夜行性動物,傍晚前后一次性喂食瓜果蔬菜和保定即可。投喂的食品必須新鮮、干凈,瓜果蔬菜要洗凈后投喂。如從市場買來的瓜菜還要先放在水池內(nèi)浸泡1小時,再洗凈配喂,以防農(nóng)藥中毒。同時,飼料要品種多樣化,飼料單一會引起刺猬間相互咬斗和拒食。
鷓鴣的生活習性
鯽魚的生活習性
鯽魚采食時間,依季節(jié)不同而不同。春季為采食旺季,晝夜均在不斷地采食;夏季采食時間為早,晚和夜間;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則在中午前后采食。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庫中的鯽魚,也是擇食而居。尤其在較淺的水生植物叢生地,更是它們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們貪戀草根,多數(shù)也不游到無草的深水處過冬。
松鼠的生活習性
松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取食昆蟲及其幼蟲、蟻卵、鳥卵及其他動物,但主要食物為落葉松等針葉林的種籽,夏季多取食各種漿果和蘑菇;在食物缺少的情況下,亦吃樹的幼芽。日間活動,清晨最活潑,不冬眼,但冬季活動減少,嚴冬寒冷之際,很少出窩活動。
蝸牛的生活習性
2、蝸牛的生活習性,取決于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這是因為蝸牛的日?;顒尤珣{自身份泌含水量較多的粘液,以保持身體濕潤,另一方面又因為蝸牛是依靠外套膜呼吸空氣,不能完全浸在水中生活,因此蝸牛形成了愛潮惡浸的習性。
4、一般情況下,由于蝸牛害怕直射的陽光,而晚上溫差小,空氣濕度大,光線暗,不宜損失蝸牛體內(nèi)的水分,所以一般在夜晚活動、采食?;顒右?guī)律為下午6時左右開始活動,8—12時活動達到高峰,12時以后活動量逐漸減弱,直到次日早8時左右又基本完全停止活動,開始休息。
6、休眠是蝸牛抵抗逆境,得以自保,從而維持生命的習性。蝸牛遇到高溫、低溫、缺食、短水等不利情況時,就會自動分泌粘液結成膜靨,封住殼口,直至逆境解除,就會逐漸蘇醒破膜而出,繼續(xù)活動。蝸牛的休眠期可達6個月之久,也就是說蝸牛不吃不動可休眠6個月也不會死亡。
黃鱔、福壽螺、河蜆、田螺的生活習性
黃鱔為底棲生活魚類,適應力強,在各種淡水水域幾乎都能生存。湖汊、稻田、塘堰、溝渠、池沼、水庫等靜水水域中數(shù)量較多;水流較緩的溪流、江河緩流處亦有。但深水和流水的水域,卻少有黃鱔定居。喜棲于腐質多的水底淤泥中,在水質偏酸的環(huán)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鉆入泥底或田堤,堤巖和水邊亂石縫中孔隙內(nèi)營居生活。洞穴深隧(洞長約為魚體全長的2.45-3.65倍),結構較復雜(可分保定、前洞、中間和后洞四部分),有的黃鱔洞穴有三個甚至多個保定。黃鱔用頭部穿泥土時,動作特別敏捷,瞬間即可鉆進泥中。黃鱔與蚯蚓穴泥土截然不同,蚯蚓是將穴內(nèi)泥土逐漸排出洞外,而黃鱔是直接鉆入,洞內(nèi)土不向外排,所以,見其穴口大小便知黃鱔有多大。
黃鱔與其他魚類相比,在歷史進化上是較為突出的特殊魚類之一。它的鰓已基本退化,鰓耙上僅留下一點點痕跡,很早以前已不能獨立在水中呼吸了。而口腔、喉腔、腸道內(nèi)壁表皮粘膜充滿了毛細血管,可作輔助呼吸器官。它經(jīng)常豎直前半段身體,吻端伸出水面能直接吸取自然界的新鮮空氣。故在水中含氧十分貧乏時也能生活。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膚的潮濕狀,可不至死亡。(這對長途運輸是十分有利的),黃鱔對光和味的剌激不大敏感。
鱔魚在水中,頭部若不伸出水面呼吸新鮮空氣的話,即使水中溶氧十分豐富,也會引起它窒息而死亡。一般雄鱔將頭伸出水面呼吸氧氣的頻率較高,雌鱔相對較低,小雌鱔甚至不到水面吞吐空氣。因為,剛孵出的稚鱔具有胸鰭和鰭褶,鰭和鰭褶上面有許多毛細血管,卵黃囊上具有與水有很大接觸面的血管網(wǎng)膜,這些血管網(wǎng)膜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呼吸器官。稚鱔的胸鰭和鰭褶不停地經(jīng)常扇動,在水中進行著氣體交換,而不必將頭伸出水面呼吸氧氣。隨著稚鱔的個體增大,卵黃囊、鰭褶和胸鰭逐漸退化泊失,而后主要靠口腔和喉部呼吸。
黃鱔對餌料的選擇性較為嚴格,如果長期投喂一種餌料,那么以后就很人工飼養(yǎng)黃鱔的初期,應在短期內(nèi)加以馴餌,以便飼喂。
攝食方式為口噬食及吞食,多以噬食為主,食物不經(jīng)咀嚼咽下,遇大型食物時先咬住,并以旋轉身體的辦法,將捕食物一一咬斷,然后吞食,攝食動作迅速,攝食后即以尾部迅速縮回原洞中。
福壽螺的生活習性
避免雜食性魚類,如鯉魚、羅非魚、鯽魚及其它野雜魚吃掉小螺。另外,福壽螺的生存水質一定要保持保定。
河蜆的生活習性
河蜆也可與鰱、鳙、草魚混養(yǎng),但不能與青魚、鯉魚混養(yǎng)。
我國田螺科分田螺和圓田螺兩個屬:田螺屬,其螺層不膨脹,而具有螺旋色帶,如長旋田螺;圓田螺屬,貝殼表面光滑,螺層膨脹,有中華圓田螺和中國圓田螺兩種。目前在我國華北、黃河保定、長江流域一帶覺的是中華圓田螺。
田螺食性很廣,暫時喂養(yǎng)時,可投喂米糠、菜葉、魚粉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
1、甲魚的生活習性
在溫暖地區(qū)的水系,鱉的生長期很長;在北方地區(qū),每逢北風呼嘯霜鋪地、草衰葦敗綠水寒的季節(jié),鱉潛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動。鱉平時潛棲在水底泥沙上,頭頸藏在體內(nèi),雙目炯炯窺視水底世界,當魚蝦等游到它的身邊時,則突然伸頸襲擊,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節(jié),波平浪暖,綠菌鋪地,它們常常爬到岸邊曬太陽。在風平浪靜的炎夏中午前后,常浮到水面,把管狀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氣。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jié),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云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nèi)贓等。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所以在飼養(yǎng)時一定要大小分類,切不可不同規(guī)格的鱉混養(yǎng)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殘殺,造成損失。鱉既貪食又耐餓,一次吃后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yǎng)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yǎng)殖時一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長生。
2、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是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體、水絲蚓、藻類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質等。幼體階段捕食動物料,然后轉為雜食性,成鰍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水溫在15℃以上時,食欲逐漸增加,上升到25-27℃時食欲特別旺盛,生長迅速。一旦超過32℃,食欲則減退。平時多在夜間攝食,生殖期間則在白天,而且雌魚攝食明顯增加。
青蝦生活在淡水,且能適應低鹽度的水域。水質要求中性或偏堿性。青蝦在水溫上升時,在沿塘邊、河岸淺水處活動,秋冬季向深水處移動,由于深水的溶氧、餌料生物條件的影響,青蝦很少進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蝦適應的潛伏深度為1-1.5米。青蝦的游動能力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叢中攀緣爬行。白天喜隱蔽,晚上出來活動覓食。越冬期間則潛伏于水底的石礫、泥穴、樹枝或草叢中,清明前后出來活動。
青蝦貪食,生長快,適口的飼料投入后,2-3分鐘即能充滿全胃,但總的攝食強度取決于水溫。一般3月份,當水溫達14℃時即開始攝食,4-10月攝食強度最大,12月進入越冬階段,即很少攝食,只在氣溫回升時少量攝食。
紅螯螯蝦的生理適應性較強,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溫,卵和幼體除外。棲息的水體為河流、湖泊、水庫和池塘。白天潛伏在水體可陷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來覓食,喜夜晚活動,營底棲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節(jié)所有的蝦白天都顯得十分活躍。試驗證明,紅螯螯蝦能夠在水溫11℃的條件下生存,在水溫5℃的條件下存活3周,但如長期生活在水溫為9℃的條件下,會產(chǎn)生大量死亡。該蝦在不利的生活條件下會打洞,據(jù)觀察,在較軟的池底泥中越冬過程中,這種蝦會打洞。
紅螯螯蝦為雜食性動物,在天然條件下,主要攝食有機碎屑、水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綠萍和苦草等。動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蟲卵、蛹、螺、蚌和魚肉等。人工飼養(yǎng)中,適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飼料均可攝食。
5、牛蛙的生活習性
牛蛙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改變。在自然條件下,蝌蚪的生存的水溫為2-35℃;最適于生長發(fā)育的水溫為23-25℃;水溫超過35℃蝌蚪便陸續(xù)死亡,溫度低于15℃時、蝌蚪不攝食;水溫低于9℃時便進入冬眠狀態(tài)。成蛙攝食、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5-30℃。秋季水溫降至18℃以下時,食欲與活動減弱;15℃以下停止攝食;9-10℃開始冬眠。
當水溫超過32℃時,活動和攝食明顯減弱,水溫超過35℃時,牛蛙陸續(xù)死亡。牛蛙蝌蚪以有機屑及浮游動物等為食,幼蛙和成蛙以某些水生和陸生動物為食。捕食時,選擇安全、僻靜和餌料豐富的淺水處,或陸地上,耐心等待,當發(fā)現(xiàn)被捕食對象活物時,則以猛撲的方式跳躍捕捉。在離蛙較遠時,則輕輕爬向目標,伺機捕捉。在餌料缺乏時,牛蛙有大吃小的現(xiàn)象。
塘角魚也叫革胡子鯰:頭部扁平,頭后側扁,魚體光滑無鱗。體色深灰色或黑色,體兩側具有灰黑色蝕狀斑塊,胸腹部白色??趯挕M裂、齒利,口稍下,有觸須4對,上下吻各2對。上下頜和犁骨上密生絨毛狀細齒。
生活在水的下層,夜間活動敏捷,攝食旺盛。由于革胡子鯰魚具有樹枝狀(又稱珊瑚狀)的鰓上呼吸輔助器官和皮膚呼吸功能,能夠生存于一般魚類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淺水和污染的水域中,只要其體表保持濕潤,離開水幾天仍能生存。由于革胡子鯰的胸鰭外緣有一根堅硬粗壯的硬刺,能在陸地上爬行,它能越過障礙物,從一個魚池遷移到另一個魚池。它的四對口須頗長,且能靈活轉動。
革胡子鯰是以動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貪食,且一次吃飽,具有群聚爭食的習性。
自然生長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隱居。在食物豐盛、飽食時,它們?yōu)槎惚軘澈?,常常營穴居生活。沒有穴居條件時,它們便躲在石礫或草叢中隱居。河蟹通常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潔、水草豐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時,它們常隱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晝伏夜出,在餌料豐富,環(huán)境適宜時安于定居,一旦成熟,便棄穴離去。
在自然界受精卵要經(jīng)過4個月才能出苗,孵化率可達90%左右。剛孵出的幼體很小,形狀像水蚤,稱蚤狀幼體。蚤狀幼體經(jīng)過五次蛻皮,大約35天就長成蟹苗(大眼幼體),蟹苗再蛻一次皮,成幼蟹。剛脫殼的蟹稱軟殼蟹,它無力攝食和防敵,1-2天后殼才漸硬,這時才漸漸活動,脫殼后蟹體顯著增大。河蟹繁殖后,身體很快便衰老、死亡。
河蟹十分貪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強。在食物豐富時可以吃得很多,而沒有食物時,幾天甚至一個月不吃,也不至餓死,這是因為在飽食后,會把多余的營養(yǎng)貯存在肝臟中,剛脫殼的“軟殼蟹”就是預先貯存的營養(yǎng)來維持生命的。在穴洞里越冬期間,才停止或減少攝食。
烏魚、鯽魚、羅非魚、鰱魚、鯉魚的生活習性
又稱烏鱧、黑魚、財魚、生魚、烏魚、烏棒、蛇頭魚、黑魚棒子、斑魚、草鱧等。體保定,前部圓筒形,后部側扁。頭較長,前部扁平,后部隆起,頭上被有小細鱗,頗以蛇頭。口大,端位,具有尖銳的牙齒,口裂后端延伸至眼后緣。眼小,位于口的前上方。背鰭和臀鰭較長,可達尾柄基部,尾鰭圓形。體被圓鱗,側線完全。全身青褐色,頭民、背色較深暗,腹部較淡。體側有許多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塊,頭側有兩行黑色條紋。背鰭、臀鰭、尾鰭均有黑色斑紋。胸鰭、腹鰭淺黃色,胸鰭基部有一黑色斑塊。
烏鱧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食性隨魚體大小而變化,
烏鱧的性成熟年齡一般為2齡,體重在500克能上能下,懷卵量約為2萬粒。5-7月為產(chǎn)卵期,以6月較為集中。產(chǎn)卵方式為筑巢類型,是屬一次成熟、分批產(chǎn)卵,卵為金黃色的浮性卵。
鯽魚又叫河鯽、鯽瓜子。體側扁而高,腹部圓,頭較小,吻鈍,口端位呈弧型;眼較大,無須;體呈銀灰色,背部較暗,鰭灰。因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形體與顏色也有所差異。其肉質鮮美,營養(yǎng)豐富。餌魚是一種中小型淡水魚,也是內(nèi)陸江河湖塘分布最廣的野生魚種,家養(yǎng)的很少。它的個體較小,一般250克以上就算大鯽魚了,超過1000克的數(shù)量不是很多。但在多年少有人捕釣的水域中,最大個體可達3000克。
(1)棲息于水的下層,鯽魚是底棲性魚類,經(jīng)常棲息在雜草叢生的水域,游弋到有腐殖質的水底覓食。
(3)文靜而膽小,膽小是魚類的共性,而卿魚尤其膽小,害怕驚擾。大鯽魚更甚。鯽魚性情溫順、文靜,警覺性很高。見到食物,并不馬上吞食,而是慢慢靠近,在周圍轉著圈觀察一番,然后才慢慢騰騰地用口輕啄餌食,邊吞邊吐,反復幾次。有時還先用身子蹭一蹭,或用尾巴扇一扇,不肯輕易吞下。魚群中如果某一同伙被釣走,便立刻逃之夭夭,過一段時間才又小心翼翼地游回來。如若有人往水里扔石塊,或是岸邊大聲喧嘩,響動較大,便潛入水底不動。
(5)喜溫暖,懼酷熱,怕強光,鯽魚是廣溫性魚類,適合鯉魚生存的最佳溫度是15℃~25℃,在這個溫度范圍內(nèi),鯽魚的活動能力最強,食欲旺盛。
春秋之季,鯽魚喜歡到岸邊淺水區(qū)域,尤其是水草繁密的地段游戈、覓食;炎熱的夏天,淺水區(qū)水溫被曬得很高,鯉魚便潛入深水處棲息,或到蔭涼處“乘涼”;到了嚴寒的冬季,便游
進深水域避寒去了。鯽魚最懼怕強光照射,很少到水面曬太陽。
(7)喜歡群集,鯽魚生性喜歡群集,且多是個體大小相近的聚集在一起,形體相差懸殊的元緣相聚。所以往往能在某個窩點接連釣上很多條鯽魚,而且個體大小相差不多。
(9)數(shù)量多,游速慢,上鉤后逃竄力不大。
(11)生命力極強,鯽魚的耐受力特好,生命力極強,不易死亡。即使水域環(huán)境很惡劣,只要有水,沒有毒質污染,就能存活和繁衍后代。經(jīng)常有這樣的情況,某個養(yǎng)魚塘的水已被抽干,但當有了水之后,又有鯽魚出現(xiàn),這是鯽魚原先產(chǎn)下的卵埋人濕土中了,當有水之后,經(jīng)過陽光照射,便孵化成小魚的緣故。有的水域被輕度污染后,其他魚幾乎都死光了,但餌魚卻不會絕跡,仍可釣到。
(1)羅非魚屬雜食性。幼魚主要食浮游動物和藻類,成魚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對蚯蚓、小蝦、螞蚱、紅蟲、蟋蟀、桑蠶等活餌都很愛吃;人工喂養(yǎng)的飼料主要是由玉米面、麥麩、豆餅、魚粉等混合制成。
(3)喜溫懼寒。最適宜生存的水溫是20℃~35℃,低于8℃便會死亡。
繁殖水溫必須在20℃以上。(5)生長快,產(chǎn)量高。6個月魚可長到250~350克左右,當年可長到400~500克。羅非魚屬淡水小型魚種,最大個體可達2千克。這種魚適合我國南方地區(qū)飼養(yǎng)。北方地區(qū),羅非魚只能是當年飼養(yǎng)當年清塘,不越冬。
(7)屬于下層魚,早晚棲息于水體下層,其他時間多在中層或中上層活動。盛夏季節(jié)食欲旺盛,也最肥壯。
4、鰱魚的生活習性
(1)鰱魚屬中上層魚。春夏秋三季,絕大多數(shù)時間在水域的中上層游動覓食,冬季則潛至深水越冬。
(3)食欲與水溫成正比。鰱魚喜高溫,最適宜的水溫為23℃~32℃。炎熱的夏季,鰱魚的食欲最為旺盛。在北方7~8月份是釣鰱的好時機,秋分以后,天氣漸涼,鰱魚食欲有所降低,就難以釣到了。
(5)膽子小怕驚擾。當受到驚擾或碰到網(wǎng)線時,便紛紛跳出水面越網(wǎng)而逃。
(7)耐低氧能力極差,水中缺氧馬上浮頭,有的很快便死亡。
鯉魚又叫鯉拐子、黃河鯉魚等,種類繁多。體形呈紡錘形,側扁,吻長而堅硬;眼小鱗大,有兩對須;尾鰭下部為紅色,體側兩面近金黃色,背部鰭硬刺,微黑。屬大型淡水魚種之一。分布范圍廣,江河、湖泊、水庫、溝塘,到處都有它的蹤跡,是我國淡水魚中產(chǎn)量最高的魚種,也是垂釣的主要對象。
(2)食性雜,葷素皆吃,以葷為主。幼魚期主要吃浮游生物,成魚則以底棲動物為主要食物。小魚、小蝦、紅蟲、俎蟲、螺肉、水蚯蚓以及藻類果實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尤其喜吃紅蚯蚓和薯類,對有香味的甜面餌特別感興趣。隨著氣候和水溫的變化,其攝食口味也會發(fā)生某些改變,有時有明顯的選擇性。鯉魚的吻部長而堅,伸縮性強,吃餌常常翻泥打洞,有點像豬拱食,并隨之泛起氣泡。在魚塘抽水干枯后,可以看到塘底和岸邊那無數(shù)的圓形坑窩和孔洞,便是鯉魚所為。
(4)機警聰明。鯉魚較比其他魚類要聰明機警得多,素有“鬼子鯉”之稱。鯉魚上釣后,為逃避“滅頂之災”,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與人對抗。如在水底原地不動“打樁”。躲進障礙物或草叢之中等等,有時甚至能夠制造某種假象來迷惑你。鯉魚膽小,一有動靜便立即逃竄。
(6)攝食量與水溫關系密切。水溫是決定鯉魚食欲的關鍵因素。水溫20℃~25℃時,食欲最旺,從早至晚不停地攝食,上鉤率最高;水溫低于10℃,活動量很小,基本上不進食;水溫在2℃以下時,躲進深水處越冬,不吃不動。
(8)適應能力強,能耐寒、耐堿、耐低氧,對水體要求不高,能在各種水體中生活,只要水域沒有被污染,就能生存。
沙鱉、石蛙、蛤蜊、蜈蚣的生活習性
山瑞白天多棲息于山澗、溪道、水溝、河湖、池沼等草叢的沙泥中,喜歡鉆入泥沙中,所以又叫沙鱉。它是一種變溫動物,當水溫下降到10℃以內(nèi),便潛伏在沙石底下冬眠,當水溫回升到18~20℃,便蘇醒過來開始覓食。山瑞在水溫為24~32℃時,食欲最旺,生長最快。在自然界它主要吃小魚蝦、昆蟲、螺蜆肉,還愛吃禽畜肉臟、蚯蚓、蠅蛆、菜梗、瓜果皮,也愛吃人工配合飼料。
二、形態(tài)特征:石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壯肉肥。成蛙一般體長10~13厘米,體重150~250克,大的可達400克以上,頭寬大于頭長。皮膚粗糙,背部皮膚呈暗灰色,有許多疣。雄性背部有長短不一的窄長疣,疣上有小的黑刺。石蛙不僅背部有疣,頭、四肢、背面、體側也布滿小的圓疣,疣上還有分散小黑棘。雄體的胸部長有分散的角質黑丁肉刺,固又名棘胸蛙。雄性前肢較粗壯,指端圓,略膨大,第一指基部尤為粗大,雌性腹面皮膚光滑,沒有黑刺。石蛙的頭又寬又扁,吻端圓并且突出于下頜,吻棱不很明顯,兩鼻孔之間距離與兩眼間距離幾乎相等。
3、蛤蜊的生活習性
青蛤的貝殼近圓形,殼質薄而堅,兩殼相等。殼頂突出位于脊側中央,尖端前方彎曲,殼面有保定生長輪,細而密。殼表顏色有白色、棕色、黃色和黑色,1厘米以下的幼貝多呈紫色。
青蛤是一種廣溫、廣鹽性貝類。青蛤的適應性較強,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對底質要求比較廣,粗沙、泥沙、粉沙都能生長。多棲息在潮流暢通,水質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棲硅藻比較豐富的近高潮區(qū)和中潮區(qū)上部的泥沙中。青蛤的殼色與底質環(huán)境密切相關,含泥多的底質,殼色呈黑色、粉沙質多呈白色。青蛤營埋棲生活,生活時以殼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以足鉆穴,埋于泥沙中。青蛤的水管較長,約為體長的2~3倍,退潮后灘面上會留下一個橢圓形的小孔。埋棲的深度隨著季節(jié),個體大小及底質狀況而有所差異,一般深度為9~16厘米。夏季埋棲較淺,冬季較深,在同一季節(jié),細粉沙底質的青蛤要比沙質、泥質里的棲埋得深,個體大的要比個體小的埋得深。在未干露時,青蛤在穴內(nèi),雙殼微張,足和水管伸出,靠近排水管攝取食物和排泄。青蛤的遷移性較小。
青蛤為雌雄異體,滿一年可達性成熟,每年性成熟一次。一般當水溫達到25~28°C時,性腺發(fā)育到最高峰,性腺發(fā)育可分增殖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青蛤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精卵不斷成熟,不斷向外排放。
4、蜈蚣的生活習性
2、蜈蚣膽小怕驚,稍微受到驚嚇,就會停止攝食,舍窩亡命逃走,或蜷縮不動,正在產(chǎn)卵的雌蜈蚣則會立即停止產(chǎn)卵,而孵卵的蜈蚣受驚后則一反常態(tài)會把卵吃掉。
4、白天在窩內(nèi)棲息,夜間出來活動。晚上8~12時是蜈蚣活動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時前陸續(xù)回窩休息,天亮以后就難以見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視力很差,稍微遠一點的東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難于覓食及防御敵害,它只靠一對細長的伸向前方的觸角探路行動,晚上也要靠觸角來搜捕獵物進行覓食。
6、溫度蜈蚣是變溫動物,它的一切活動常與溫度相關。蜈蚣生長發(fā)育最適溫度為25℃~32℃,當溫度為11℃~15℃時,蜈蚣的覓食減少,停止交配、產(chǎn)卵。溫度下降至10℃以下時,蜈蚣則停止一切活動,鉆入松土中(或窩土中),蜷縮一團,進入冬眠,可是當溫度升到33℃~35℃時,由于體內(nèi)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動都暫停下來。如果溫度升到36℃以上時,體內(nèi)失水太多,則使身體干枯而死亡。
食蟲護園似園?。ù题獮l危動物)
在野聲環(huán)境自由生存的刺猬會為公園、花園、小院清除蟲蛹、老鼠和蛇,是不用付薪水的園丁。當然,有時難免也會偷吃一兩個果子,這只是說明它餓極了。刺猬是一種長不過25厘米的小型哺乳動物,嘴尖,耳小,四肢短。雖然身單力薄,行動遲緩,卻有一套保護自己的好本領。刺猬身上長著粗短的棘刺連短小的尾巴也埋藏在棘刺中。當遇到敵人襲擊時,它的頭朝腹面彎曲,身體蜷縮成一團,包住頭和四肢,渾身豎起鋼刺般的棘刺,宛如古戰(zhàn)場上的“鐵蒺藜”,使襲擊者無從下手。刺猬扒洞為窩,白天隱匿在巢內(nèi),黃昏后才出來活動,嗅覺靈敏,以昆蟲和蠕蟲為食,也吃幼鳥、鳥蛋、蛙、蜥蜴等,偶爾也食農(nóng)作物。刺猬每年4月開始婚配生育,一年一胎。初生幼崽背上的毛稀疏柔軟,但幾天后能逐漸硬化變?yōu)榧?。入冬后,進入冬眠,要足足睡上五個月,才肯重新出來活動。刺猬是異溫動物,它們不能穩(wěn)定的調節(jié)體溫,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猬屬在各地都有冬眠現(xiàn)象。分布在阿拉伯、撒哈拉沙漠的沙漠猬進行夏眠;其親緣種印度猬在斷絕糧水的飼養(yǎng)條件下能活4至6周,大耳猬在印度也有冬眠期。刺猬都有忍耐蟄伏期體溫和代謝降低的能力,以次度過寒冷、炎熱或食物短缺的困難時期。
春季:冬眠結束,刺猬醒來,當氣溫上升到10度時,刺猬會感到非??诳剩鼻械膶ふ宜?。此時遇到它們千萬不要好心喂牛奶,因為這時會導致死亡。此時比尋找食物更緊要的是尋找配偶。母刺猬在接受求偶前,雄刺猬要在它周圍耗上幾個小時之久,此后,它就完成了使命。母刺猬開始尋找安全情境的地方作為自己和30天后即將出生的小刺猬的巢穴。如果您在后院堆放的木料堆附近發(fā)現(xiàn)了刺猬的行跡,就請您暫時推后春季大掃除,因為這里很可能已經(jīng)成為了母刺猬的產(chǎn)房。
秋季:刺猬主要精力放在覓食上。每晚可吃掉200克食物。成年刺猬體重可達25公斤。它們用小樹枝和雜草來營造冬眠的巢穴。有時它們的巢穴有50厘米的隔層。它們也能在木制樓梯下或其他人造場所睡眠。
天冷魚類離水不易死
另外,據(jù)賣魚的人講,人工飼養(yǎng)的那種胖胖的黑色的鲇魚(菜場里經(jīng)常不放在水里),到了冬天放在水里會凍死的,但野生的那種(身體較家養(yǎng)的小,身體各部分比例上與家養(yǎng)的相比,頭稍大一些)冬天在水里就不會死。
佛說魚籽不經(jīng)鹽漬,經(jīng)三年不死,施愚山先生說,魚已死了,將魚籽輕輕取出,勿損壞,勿著鹽,分攤在稻草把的上面,等他水跡稍干一些,淺淺地埋在水邊的泥沙下,以免別的魚來吃,自然可以活命了,但埋藏的地方,切不可離水的,倘在冬冷春寒時,用干燥的泥塊搗成粉,將魚籽拌裹了,曬暖了,好好收藏起來,積到陰歷四月十五以后,撒在河攤水草間,沒有不活的,其他月份。隨時可放。也更便當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