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經》當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在寶積如來出世的時候,當時釋迦牟尼佛是流水長者,他用大象往一個快要干涸的水池當中運水,救活了水池當中的一萬條魚,而且念佛號,加持回向給魚群,以這個因緣,一萬條魚死后轉生為天子,為了報答恩德,在流水長者的家里,撒下了四萬顆寶珠,而且降下天花為長者祝福。
四種因地制宜高效率的放生法,可讓放生省時省力,收藏了放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善行之一,也是佛門極力推崇的慈悲行為,更是現代都市人所樂于接受并積極參與的慈善活動。
但是,如果沒有選對放生方式和學會科學放生,就有可能將放生變成“殺生”。
在日常放生活動中,你是否注意到以下幾種情況:
有時因為參與放生的人少,而被放生的魚兒數量又很多,放生者累得疲憊不堪;
或者參與放生的人多,可站的場地又小,造成嚴重窩工;
或者本該比較順利地把魚兒放到水里,結果變成障礙重重,等等。
如何根據不同放生環(huán)境選擇科學的放生方式,省時省力,確保被放生的生命都能鮮活的回到大自然?
筆者結合10多年的放生經驗,介紹幾種放生魚類比較好的方法。
第一種,平步倒入式。
把放生的魚兒放在水桶、水箱、水盆等器具里,由放生者步行提拿或兩三人抬到河(湖、海)岸邊,把魚兒直接倒入水中。
這叫“平步倒入式”。這是人們最常用的放生方式,適用于兩種放生環(huán)境:一是岸邊有較大的空地,放生者可較容易地站立在岸邊,將魚兒直接倒入水中。二是岸邊比較平緩,放生的人較容易地走到水面跟前,用手可直接與水面接觸。放生者可較輕松地將魚兒直接倒入水中。
岸邊平緩,用手可直接與水面接觸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參加放生的人多,魚多,而岸邊通往水面的金昌比較狹窄,即使岸邊比較平緩,也不能選擇“平步倒入式放生法”,否則就容易造成窩工。這種情況應該選擇下一個“接力式放生”。
第二種,接力式放生。
多名放生者排成一隊或幾隊,每個放生者相隔距離較短,用傳遞盛有魚兒的放生器具,以接力方式,把魚兒放入水中。這種方式叫接力式。
傳遞水桶中的海生物
有兩種情況適合選擇這種“接力式”放生方式。
一是參與放生的人較多,而岸邊通往水面的路徑比較狹窄,避免造成窩工。二是放生的岸邊比較陡峭或障礙物較多(如石頭、雜草等),挪動步子比較困難的環(huán)境下適合采用“接力式”放生。當然,岸邊比較平緩,參與放生的人較多,放生的岸邊寬綽,既可以使用平步倒入式,也可以使用接力式。
第三種,凹槽溜滑式。
凹槽溜滑式圖示
多名放生者排成兩隊,面對面站立在防水長布(塑料薄膜、篷布等)兩邊,用手將防水長布撐起,形成凹槽,長布的末端放到水里,另一端放到河邊的小路旁邊,負責搬運魚兒的放生者,將放生物倒入長布的凹槽里,魚兒通過凹槽溜滑到水中。這種方式叫凹槽溜滑式。
放生環(huán)境陡峭,而且雜草叢生
這種方式適用于河邊、湖邊或海邊障礙物較多,挪動步子比較困難,而且岸邊坡度比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如果坡度不夠,就不能選用這種放生方式了,否則會影響魚兒順利溜滑到水里,所以這種情況應采用接力式放生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凹槽溜滑式放生方式時,最好選用布面較寬,耐拉的防水材料。如果寬度不夠,則難以形成較寬、較深的凹槽,魚兒在經過“凹槽”溜滑到水里的過程中,很容易從“凹槽”中“魚躍”出來蹦到地上。
第四種,筒狀溜滑式。
是指把筒狀薄膜或較粗的筒狀軟管當做放生器具,魚兒沿著筒狀器具溜滑到水中。這種方式叫筒狀溜滑式。
這種方式一般是在岸邊坡度較大,特別是放生人員較少的情況下使用,也適合放生岸邊障礙物較多,挪動步子比較困難,而且坡度較大的環(huán)境。
筒狀溜滑式的優(yōu)點很多。
首先,這種方式可節(jié)省人力。
放生的入口處和出口處各需要2人即可,因為放生的魚兒從入口進入,沿著圓筒就可直接溜滑到水中,這是凹槽溜滑式和接力式不能與之相比的。雖然第三種“凹槽溜滑式放生法”也適合挪動步子較困難的環(huán)境,但需要有充足的放生人員,否則難以形成完整的凹槽。接力式同樣需要足夠的放生人員,否則將影響正常傳遞。
魚兒通過筒狀薄膜溜滑到水中
而這種放生方式,由于魚兒是在封閉的筒狀薄膜或軟管中溜滑到水中的,所以不必擔心放生中途魚兒滑落到地上,也不用擔心魚兒“魚躍”出來蹦到地上。這種方式還會增加魚兒放生過程中的舒適感。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筒狀溜滑式放生時,最好用透明或半透明的防水材料,如筒狀透明塑料薄膜等。因為魚兒在經過筒狀薄膜溜滑到水中過程中,可能會有個別的魚兒滯留在筒狀薄膜壁上,而透明或半透明的防水材料,會較容易地發(fā)現滯留在筒狀薄膜壁上的魚兒,避免不必要的失誤。
總之,能多掌握幾種放生方法,并根據放生環(huán)境的不同和人員的多少,選擇適合的放生方法,不僅可以比較順利地把魚兒放到水里,縮短放生時間,還會減少魚兒在放生過程中的損傷,提高放生的實際效果。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還有更好的放生方式,請留言分享一下吧。
撰稿/攝影:一心
編輯:上福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