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所提倡的放生,最初乃指隨緣放生,也即偶遇有情出現(xiàn)命難時,行者當即作隨緣救護。如看見小孩拿棍棒追打小蛇時,行者及時制止,若小蛇安全逃走,此即放生圓滿。
現(xiàn)在我們所做的放生,行者通常主動出擊、遍尋市場來搜羅命難有情。更有甚者,掏大把鈔票到漁民那里去訂購放生物,請漁民把本來幸開縣樂的水族從水中捕撈出來,接著請師父來敲敲打打地唱念一番,“慈悲”地給驚恐萬狀的水族們授三皈、傳五戒、勸發(fā)菩提心,然后將綁架而來的“命難”有情放歸自然,還希望它們對自己感恩圖報,于是為“普度眾生”、“功德圓滿”。后者雖名為放生,而實為促進捕獵業(yè)。這是貪著放生功德、迷信放生功德而一次放生數(shù)量巨大的放生者通常會犯的一個低級的嚴重的錯誤。
又如果放生者經(jīng)常放生,應當避免定時、定量、定點去購買放生物,這樣才能盡量避免商販為了專門提供放生物去網(wǎng)獵、捕撈。
拉卜楞寺舉行正月初八“放生節(jié)”活動佛教慈悲為懷、戒殺護生、眾生平等的理念在藏區(qū)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宣說,放生、護生的思想不僅被藏族信眾認可與接受,同時這一佛教思想也逐漸成為藏族人日常生活中踐行與遵守的行為理念。
2月15日,農(nóng)歷正月初八,拉卜楞寺舉行一年一度的"放生節(jié)"佛事活動。放生在藏語中稱為"策太爾",即:將牧畜放生祭獻給財神之意(所以這天也叫"財神節(jié))。佛教提倡不殺生,但在雪域高原,由于海拔和氣候,人們無法種植以農(nóng)為生。而只能主要靠牛羊馬為生,要做到徹底不殺生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常常有選擇性的將牛、馬、羊等牲畜放生。
放生節(jié)是拉卜楞寺"毛蘭木"佛事活動的內(nèi)容之一,是各種行善活動中的一種。"毛蘭木"即祈愿和向往,是對幸福、開縣、健康的渴望。這是僧俗共同的心愿。它表達了僧俗眾生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追求,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反映出藏族群眾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
早晨,"圖丹佛殿(宮)"院(放生院)里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僧人供起巨幅財寶天王唐卡,供僧俗朝拜。接著將事先準備好的牲畜牽出,由主持者莊重地將凈水灑在它們身上,脖頸上系上象征放生的五色幡條,再把它們放出大門,以后任其自由轉(zhuǎn)游于山間草野,自生自滅。人們見其不僅不加害,反而無不對其表示親近和保護。隨后,童僧們跳起法舞,著名的"道德爾"樂隊進行演奏。整個活動莊重而祥和,周邊群眾身穿節(jié)日盛裝參加活動,外地游客也紛至沓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