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實用:佛化奠祭手冊 一、冥陽兩利的莊嚴佛事
(一)什么是佛事?
圣嚴法師曾開示說:「以佛教的立場,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項莊嚴佛事?!故裁词欠鹗履??廣義的說,凡是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是佛事。佛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能信仰佛所說的成佛方法并照著去做,必將可以成佛。佛事的范圍有狹有廣,所謂「佛法無邊」,就是說成佛的方法非常多。
佛事的主要對象是人,以?;垭p修為目標,其中讀經(jīng)、課誦、聞法、講經(jīng)、念佛、拜佛、打坐是「修慧」;布施、忍辱、持戒、供養(yǎng)三寶、孝敬父母、敬事師長、普施貧病是「修?!?。必須福慧雙修,才是佛法所說做佛事的正途。
一般人誤將做佛事,看成專為往生者而設(shè)的儀式。事實上,佛法的主要對象是活人而非死人,為亡靈超度,只是一種補救的辦法,不是佛教的中心工作。
所以做佛事宜在生前,喪葬固然要做佛事,結(jié)婚、生產(chǎn)、禳災、祛病、祝壽、謀職、開張、交易、建造、安居、行商等等,也都應該做佛事。與其等到死后由親友代做佛事,何不趁活著的時候,親自做些佛事呢?
佛法的超度對象,是以活人為中心,如果平時不修行,臨時抱佛腳,雖然也有功德,但不及平時有準備的落實可靠;如果自己不做佛事,死后由親友請人來代做,功效則又差多了?!兜夭亟?jīng)》中說,為先亡眷屬做任何佛事,七分功德,生者可得六分,而往生者僅得其一,所以我們應該在生之時,自己多做佛事。
?。ǘ┓畔氯f緣,一心念佛
學佛的工夫,主要是靠平時的修行。假如平時沒有修持佛法,臨命終時,尚有一個補救之道,就是根據(jù)「隨念往生」的道理,勸病危者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不要心慌意亂,也不要貪戀家屬親友和產(chǎn)業(yè)財務。并且請大家一起助念,讓臨終者的心念,融入虔敬懇切的念佛聲中。如此,死后當可往生佛國凈土,假如壽數(shù)未盡,也能以此念佛功德,使病者早日康復、福壽增長。
為往生者所做的佛事,要以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心情來做。請家屬親友盡可能全體參加,能夠跟隨持誦最好,或是隨眾參與、聆聽、禮拜也可。往生者家屬親友的虔誠、恭敬,可以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愿力,給予往生者佛法的救濟及開導。化解煩惱的業(yè)力,得以超生離苦。如果家屬親友對于佛事漠不關(guān)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往生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其輕微,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親自去做。
劉立千居士文集:五大種的光能覺性菩提心的明分就是五大種的光能,光能能有各種顯現(xiàn)。顯現(xiàn)是什么?是一種境相,或心境。由心的明分地、水、火、風、空五大種的光能現(xiàn)源把客觀外境現(xiàn)象攝取過來,并把它反映在主觀的心上構(gòu)成境相,這就是顯現(xiàn)。人們根據(jù)這種顯現(xiàn)進行內(nèi)心活動,成為一個小天地,什么宇宙人生都包含在這小天地之中。每一個眾生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天地。
首先內(nèi)心是怎樣認識客觀世界的,就是根據(jù)顯現(xiàn)來的。大圓滿說心性的明分是由五大種之光能構(gòu)成的。光能猶如一面鏡子,能照顯萬相。顯現(xiàn)萬相就是由光能攝取過來又把它顯明在人的心上,因此內(nèi)心才知客觀有這樣或那樣的顯現(xiàn)(境)。有人說:“顯是心,心即是空?!边@不是“寧提”的正見。顯現(xiàn)是心攝取的客觀影像反映到心成為心境,顯現(xiàn)不純粹是心,因為它有客觀外境作為根據(jù),不是心的構(gòu)想。顯現(xiàn)只可說是心體的流露,顯現(xiàn)時也不離我們的明分之體性,但決不能徑指外境即是自心(《灌頂講義》78)。外境是客觀存在,顯現(xiàn)是心體的本性光明之功能。寧瑪派承認心有空明二分。心體空,為空分;心性光明是有,為明分,而不是空。顯現(xiàn)是光能所起的妙用,所顯現(xiàn)之法是客觀因緣生法,稱為假有,故都是有,不可一概皆說為空(《寧提》88)。
我們的光能照顯之處,一切有情無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男女老少、飛禽走獸,都在心上顯明出來了。因此由心覺知,才知其“有”。若無光能的照顯,我們則不能生起覺知之心??陀^上有境無境,若無光能的照顯,對我們的內(nèi)心即不發(fā)生關(guān)系,等于心上沒有這種境界的存在。所以一切顯現(xiàn)都全靠光能去發(fā)現(xiàn)、攝取和顯現(xiàn)出來,若無光能的攝顯的作用則沒有顯現(xiàn),心等于木石(《句義》ll)。從這個角度來看,所以才說一心能包含萬有,但不是說一心能生萬有,也不是心光能生萬有。
五光如何攝取外境?五光是一種能量,攝取和顯明外相。但是它雖攝取客觀外境,卻又受眾生的根器、業(yè)力、知量的限制,而不能完全反映客觀現(xiàn)實。所以我們的心對客觀并不完全了解。不過佛教注意的是內(nèi)心的“顯現(xiàn)”,眾生的煩惱痛苦,就在對“顯現(xiàn)"上在起無明實執(zhí),沉迷不醒而墮入輪回的。佛為救度眾生出離輪回苦海,要眾生覺醒,拋棄這種迷惑,才能得到解脫,所以佛教只重顯現(xiàn)而不重視對客觀的全面認識,這些只有讓學者或科學家去研究討論。正是由于五光才能把客觀外境介紹到心上.因為客觀上雖有外境,外境大多是冥頑無知的,它不會自動地走出來說“我在這里”;內(nèi)心也不會自己跑出去與外境相聯(lián)系,“境不自境,因心有境”、“一切萬法,本不自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壇經(jīng)》l9)。萬法是由自己的心光將客觀存在攝取和照顯出來的,這樣我們心上始有萬法(境)存在的認識。由于光能的“現(xiàn)源”,把客觀外境反映到心上方有“顯現(xiàn)”,由顯現(xiàn)才知道這顯現(xiàn)就是五光的妙用。顯現(xiàn)也是緣生之法.無有自性而是假有。但是不能根據(jù)這個就否認客觀還有微塵和合的外境,便認為一切外境都是心生的唯心論。
五光猶如明境,能照顯輪涅萬相。萬相是由心所顯現(xiàn),心迷則現(xiàn)染相√心悟則現(xiàn)凈相。迷、悟、染、凈之相都是這一心之光所顯現(xiàn)出來的。把這些染凈之相都去了,心鏡恢復本然,才知這一切原來都是一個五光所現(xiàn)(《虛幻休息》22,57,77),因此說萬法都含在一心。六祖說“自性能含萬法”,又說“一粒沙中見大千”,就是指這個一心的攝取和顯現(xiàn)而說的。又如明鏡是心光之體,萬相是五光之用,體用也是真如一心(《楞嚴經(jīng)》67)。華嚴宗說“森羅萬相,一法之所印”,就是指的一心能含萬相。
了悟一切顯現(xiàn)都是五光的作用,因此,認識五光是非常重要之事。眾生本有元始本凈的心光,由于起了無明,真心變成妄心,遂有妄相(顯現(xiàn))的出現(xiàn)。從此心境分離,成為能所二執(zhí),心和顯現(xiàn)發(fā)起糾纏,迷境為實有,因此常受纏縛,不能解脫。境(顯現(xiàn))是由心發(fā)現(xiàn)的,但是境又常常來糾纏于心。人們的煩惱妄想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都是由某種事物(境)所引起的?!靶牟蛔孕?,因境有心”,這境就是心光的“顯現(xiàn)”。人的起心立念,也是有光明作動力,若無光明,心亦不能自動。思想情緒一切妄想都由心光發(fā)動的,塵勞妄想也是內(nèi)心的顯現(xiàn)。無論內(nèi)顯外顯都是妄想與妙光相應而起的種種妄相(《虛幻休息》51,83)。這些虛妄之相又是由于持命風攪動心性才生起的(《虛幻休息》22)?!帮L”就是光明的大種,心性指的就是心光,為明分現(xiàn)源。有說“磚瓦木石都是自心本性”,實際上指的就是這自心本性之妙光所照顯(《恒河大手印》136)。人們就是不知道自己本有妙光,而把妙光照顯的猶如幻境之“顯現(xiàn)” (境)執(zhí)以為實,追逐塵境(顯現(xiàn)),遂迷失了真性。但是無論所現(xiàn)是真是妄,這些顯現(xiàn)都要肯定是心光自現(xiàn),現(xiàn)門不滅.滅也是滅不了的(《虛幻休息》67)。
從顯現(xiàn)中要見到光明自現(xiàn)的妙用。凡所顯現(xiàn)不要用凡情去計度分別,心光所顯都是法性境界、法性平等,所以不分染凈、都要攝取,都要顯現(xiàn),不分佛現(xiàn)和眾生現(xiàn),無有高下勝劣差別(《虛幻休息》27,68,77)。故“眼見外境,離執(zhí)實有,不使心動,如根現(xiàn)量,六識領(lǐng)受,不起分別”(《仰底》37),知是心光之妙用自現(xiàn),不作破立遮斷,不取不舍,無掛無礙,隨心自在,顯現(xiàn)無有自性,心空境亦空,心和顯現(xiàn)則皆歸空,這心和境都是緣起和合之攀緣之心,心空,非客觀外境也要空。獲得現(xiàn)空解脫(《灌頂講義》78)。這心和境都緣起和合之攀緣之心,并非客觀之外境。尤其應當知道一切所現(xiàn)(顯現(xiàn))皆是法爾自現(xiàn),無美惡分別,則放任不管,一切皆可攝入大法爾這境界之中,光中解脫(《仰底》39)。法爾顯現(xiàn)皆是自現(xiàn),此是心性本具,雖現(xiàn)亦如幻化游戲(《句義藏》17;《大圓勝慧》166,170)。了解法爾之性是自現(xiàn)之理,心境兩分,互不妨礙,則可現(xiàn)證心性空明之實相(《句義藏》207)。
佛和眾生的差別就在境上顯現(xiàn)。佛對境知是自現(xiàn),不迷不執(zhí),故可解脫自在,“元始第一佛,此佛無形無相,即能在法界最初無形無相、無佛無眾生之際,由智慧風鼓動所顯現(xiàn)之無量光明中,當下自起覺照,不作分別,認識此光,此境即是自幾之自性(光明)自現(xiàn)之本來面目,是自己
本體,非從外來而了然不執(zhí),恒住此體(覺體),自現(xiàn)成佛。佛眾生有始(自此始),故名普賢如來。如來就是認識了光明智慧之本覺智"(《灌頂講義》3—4)。眾生本有此智,由于無明干擾遮蔽,故爾不見;無明清凈后,則所有與佛同具之智慧便得現(xiàn)前(《灌頂講義》4)。如真覺禪師也說:若悟塵勞妄想,就是海印發(fā)光。塵勞妄想(顯現(xiàn))都是心光的妙用。因此心和境、知和現(xiàn),皆屬法性,本是自現(xiàn),本自如是。所以悟了心光則可獲得徹底的解脫(《仰底》425;《句義藏》10,14)。心光不在外面,不用它求,就是自己的本性。故欲思除去纏縛而得解脫者,則必須求悟此心光方是究竟之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