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宗文集:念佛臨終往生慎要(了愿)
印光大師如是說:眾生心性,與佛同儔,由迷背故,輪回不休。如來慈悲,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無奈根性,萬有不齊,非出格人,決難出離。因茲特開,凈土一門,普攝一切,上中下根。五逆十惡,地獄相現(xiàn),一念投誠,即登彼岸。等覺菩薩,德與佛齊,尚須往生,方證菩提。博地凡夫,具足煩惱,不肯念佛,如何是好。寄語世人,同生信愿,執(zhí)持佛號,始終莫變。待至臨終,蒙佛接引,頓出五濁,直登九品。見佛聞法,親證無生,乘大愿輪,普度有情。
世間最悲哀痛苦的事莫過于死亡。對于死亡,沒有一人不知道,也沒有一人可能免。若是只知道死亡是悲哀痛苦,而不知去修學佛法出離三界永免死亡,這豈不是空勞悲痛無所利益?但是僅僅求得法門,如不對機,修習而沒有成果,那還得仍在六道輪回,這也豈不是空勞悲痛無所利益?為此,我佛釋迦世尊,在二千年前,于《大集經(jīng)》中,就對我們說明: “末法時代,億億人單仗自己戒定慧的力修行,很少有一人能夠除盡煩惱惑業(yè)得證圣位道果的。只有依信愿念佛法門,以及阿彌陀佛本誓愿力求生西方,才可以度脫生死。”蓮宗第十三祖蘇州靈巖印光大師也說: “九界眾生離了這個念佛法門很難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除了這個念佛法門不易普利群生?!碑斨鹱鎻氐妆?,深切地憐憫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善根淺薄智慧陋劣,不識時機錯用法門有修無得,空費心力誤了一生,所以這樣來告誡我們。須知信愿念佛的凈土法門是普遍地接受一般群眾的,不管僧俗、男女、老幼、聰明、愚笨,以及發(fā)心早遲,罪業(yè)輕重,種種的人,只要有著真信切愿,能夠老實念佛,一心求生西方而終身不退的,到了臨終,必定都蒙佛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平素不知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人,臨終如遇著善友開導,使他生信、發(fā)愿、念佛求生西方,眷屬們又不悲哀啼哭,作種種妨礙,加以同道們?nèi)绶◣椭罘?,這個人也必定得生西方。要知道,往生西方的最重要一點,雖然在本人自己最后—·念作主,但是助念如法也非常重要??墒沁@種臨終助念的方法,在家俗人還沒有普遍了解,遇到有人臨終的時候,眷屬們往往不知怎樣幫助念佛送他的神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永享快樂,而反以悲號哀泣哭喊,推其神識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里去長受苦楚。
蒲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 “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碧炫_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棲云: “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笨上Ы袢藢⒛罘鹂醋鰷\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凈功莫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xiàn)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xiàn)前一句所念之佛,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wěn),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zhuǎn),種種法門,咸得現(xiàn)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里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里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凈戒,亦在里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癡念猶自現(xiàn)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shù)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后記數(shù)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zhuǎn)語, 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信愿念佛臨終必然往生。釋迦牟尼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jīng)》,經(jīng)中有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閂、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并且贊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勸諸眾生發(fā)愿往生。經(jīng)中說:“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等,南方有日月燈佛等,西方有無量壽佛等,北方有焰肩佛等,下方有師子佛等,上方世界有梵音佛等,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可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大事因緣,六方諸佛同聲贊嘆。凡有生信、發(fā)愿、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就必定能夠往生,實事實理,是我們應該切實相信的。
念佛的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币蚓壞芫咦愕脑?,那么十人就有十人往生,百人就有百人往生,千萬人就有千萬人往生。
什么是因緣呢?修行人平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到了臨終的時候,也一如既往,真信、切愿、念佛,那個心念是自力,是往生的“因”。如果平素不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到了臨終的時候,遇著善友開導,使他生信、發(fā)愿、求生,這個信、愿、求生的心,也是自力,是往生的“因”,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及其萬德洪名,能使眾生往生極樂,這是他力,是往生的“緣”。臨終遇著善友助念,也是他力,是往生的“緣”。這些“因”和“緣”能湊合在一起,就是因緣具足了。
修行人臨終的時候,因緣都具備了,就能往生西方。所念的佛(他力), 是“緣”,能念的心(自力),是“因”。正在這真信、切愿、念佛的時候,是用能念的心念所念的佛。所念的佛因能念的心而顯現(xiàn),能念的心因所念的佛而清凈。這個時候,便是自力和他力感應道交,因緣和合,所以就能往生西方。
那么,怎么樣算是因緣不具足,不能往生西方呢?
修行人在平常的日子里,信愿念佛功夫沒有純熟,到了臨終的時間,雖有信愿求生西方的心(有因),但是為著病苦,種種煩惱所逼,念佛的心提不起來。既沒有善友開導安慰幫助念佛,又遇無知的家屬,加以悲哀哭泣,造成種種的妨礙(無緣)。于是修行人的最后一念心,即隨著煩惱而去,不知將落在哪一道了。這是由于有因無緣,就不能往生西方了。
又有一種修行的人,臨終的時候助緣很好,有善友們幫助念佛,而且家屬們也沒有哭泣等種種的妨礙(有緣)。但是行人自己心生顛倒,貪戀世間的情欲,以及愛著子孫、財產(chǎn),不發(fā)念佛求生西方的愿心(無因),到了臨終最后——念心,必然隨著這情愛欲念而去,投于善惡道中。這是有緣無因的關系,不能往生西方。
還有一種修行的人,他的念佛專是為求保佑家門吉祥,壽命延長。這種人到了臨終的時候,那就只有怕死的一念了。若說他們在病還不很嚴重時雖也念佛,但只是志求病體快好,不發(fā)求生西方的愿心的(無因)。到了病重了,在病苦逼迫的時候,那就不能念佛,只能叫天叫地,呼爹呼娘了。如若家屬們不信佛法,或雖信佛法,不明白佛經(jīng)義理的,那么非但不能開導和助念,并且還要大哭大叫給與種種妨礙(無緣),那病人心里的煩惱和痛苦就說不盡了。像這種人,命終最后一念心,必定隨著煩惱惡毒的念頭而去,墮落到三惡道里。這是無因無緣的關系,不能往生西方。
以上是略談三種不能生西者的情況:一、有自力的因,無他力的緣:二、有他力的緣,無自力的因;三、自力的因既不足,他力的緣也沒有。在這三種條件同時湊合下,就談不上因緣和合。自他二力就不能感應道交,自然不可能往生西方了。
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因緣才算十足具備,能夠往生西方呢?
有一種大根機的人平時就真信、切愿、念佛,信愿既極真切,念佛功夫又極純熟,臨終的時候不待旁人助念,他自會跟平素一樣的信愿念佛,沒有絲毫的動相、靜相、起相、止相、苦相、樂相、順相、逆相,心心念念,專注在“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如來果海實相正定)之中, 《阿彌陀經(jīng)》說:“一心不亂,即得往生”。他是決定往生的了。因為念心是自力能感的因,佛境是他力所感的緣。他能以一心(因)專注彌陀境(緣), 當然是因緣具足一拍即合了。
又有一種尋常的修行人,日常之中,能真信切愿念佛,但功夫還沒有純熟,到了臨終的時候,信愿求生西方的心,較平素還要迫切,無論什么病苦,不管種種煩惱,都不能動搖他的求愿往生西方的心。只是念佛有時很難提起。在這關鍵時刻如果家屬們都有佛學知識,了解臨終一刻的重要性,能強忍悲哀不哭不鬧,不加障礙:并有善友們以佛法開導,和幫助念佛。這時病人的心就念念依止“阿彌陀佛”的洪名。到了命終最后念佛的那一念心(自力能感的因),隨著所念的佛(他力所感的緣)往生西方。這是因緣具足所得的善果。
又有一種人全不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怎么一回事,但到了臨終時候,遇到善友開導,為說西方極樂世界清凈莊嚴的勝境,使病人心生歡喜,又說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接引眾生的本愿功德,使病人心生正信。那病人聽了以后,決定至誠念佛,求愿往生西方。眷屬們得到善友的指導,也都能抑制悲哀哭泣,這樣,他在生命將終的時候,能像兒子憶念慈母般的,念念念(自力能感的因)佛
(他力所感的緣),命終就會蒙佛慈力,接引往生西方。這也是因緣具足所得的必然結果。
以上是略談三種人臨終的時候, 自力他力具足, 自能感應道交因緣和合往生西方的道理。
不知信愿念佛的人,只要到了臨終,遇著善友開導,心生歡喜,信受發(fā)愿念佛求生西方,眷屬們又都不悲哀哭泣加以妨礙,還能幫助念佛,這個人也就能夠往生西方。哪里會有這樣容易的事呢?要曉得,這種人平素不曾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因為沒有遇到佛教善友的指導,不知佛法的緣故。到了臨終,經(jīng)由善友的開導,心里便生歡喜,這說明他在宿世是有善根的。至于普通一般的人在這病苦纏綿的時刻是不會接受的。又應知道,信受念佛,發(fā)求生西方的愿心,這是因勝;善友開導和眷屬們的助念,這是緣強。有了這樣的因緣和合,那人命終,必定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這沒有什么可疑的。
助念人應注意的事項有:除對病人講開示外,其余一切話不準對病人接談,也不準一切人在病房里閑談聊天,免得病人聽到了分心,忘失正念。如有親戚鄰居欲來探望病人的,助念的人須要問他是不是來幫助病人念佛的。若是的話,便須聽助念的人的指導,免得發(fā)生妨礙;否則就應吩咐眷屬領客人到別室里去招待,以免病人相見,發(fā)生情念,妨礙正念。這是助念人的責任所在,不可因情面觀點而妨礙病人的正念。若是由于種種不如法而使病人不得往生,那就違反我佛度生的本懷,也不合于助念的宗旨了。
念佛或六字或四字。以及音調(diào)的緊慢高低,必須先征求病人自己的意見。如病人不會開口講話,那么念佛不可太緊,若緊,就聽不清楚;也不可太慢,若慢,就氣促不聯(lián)貫,并且容易昏沉;也不可太高,若高,助念的人難以持久;也不可太低,若低,聽不分明。總之念佛應不緊不慢,不高不低,句句分明,字字清爽,使病人句句入耳,字字經(jīng)心,這樣的念佛,才是真正的助念。切切不可隨己所好,緊的緊,慢的慢,高的高,低的低。若是這樣的念佛,雖是助念,那病人難得利益。應該知道助念是因為病人臨終的時候元氣衰極, 自己念佛提不起,全靠他人把這句阿彌陀佛的洪名,念得分明清楚,使病人的心,念念歸入這句阿彌陀佛的洪名上宋,不使世俗一切事情,擾亂病人的心念,這樣,病人的正念不失,念念繼續(xù),命終最后一念的心,隨著所念的佛往生西方。這是助念的人達到替代如來擔任度化眾生了脫生死的責任的真實目的。
有時助念經(jīng)過好多的時間,病人忽然精神比前旺盛,能說話或嘆息,身體也能自己動轉(zhuǎn),以及其他種種情況。這時助念的人須要注意,切不可認為病人的病情有好的轉(zhuǎn)機。事實上這種境界的發(fā)現(xiàn),正說明病人已不久于人世,很可能在二小時內(nèi)就會斷氣。比如一盞油燈,油慢慢的點盡了,那燈光也慢慢的黑暗下來,到了油完全點干了的時候,那燈光會忽然發(fā)亮,之后燈頃刻就滅了。凡病人將近欲斷氣的時候,多有這樣的現(xiàn)象。因此,當這種情況出現(xiàn)時,助念的人必須正確掌握好,免得前功盡棄。若遇病人的氣剛剛斷,或氣斷已過二、三小時,助念的人才趕到,這時切切不可認為助念不助念已無關緊要。要知道,這個時候正是最重要的關鍵時刻。最好先高聲向亡者開導一次,然后緊接著助念。因為病人的氣斷后,無論親屬有沒有號哭,他的心一定是憂苦的、惱亂的,若是向他高聲開導,亡人的心即能知覺。由于聽到了開導和念佛聲,亡人的心即能知覺。亡人的心即有所(佛號聲相分明)歸依,當下惱亂轉(zhuǎn)為正定;同時,也知發(fā)愿求生西方(心知而喜聽佛號即是愿生西方)。
臨終開示。開導應該高聲,言語要簡短而明確,可以這樣對他說: “某某人,你過去所有的善事、惡事統(tǒng)統(tǒng)不可去回憶、想念,家中子孫財產(chǎn)統(tǒng)統(tǒng)應放下,一絲一毫不可掛戀。必須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我們大家?guī)椭隳罘穑愕男膶iT聽大家念佛,念念靠定這句阿彌陀佛,你的心專門聽大家念佛,念念靠定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去! (最后的二句,須要重復說二遍)你要知道,在這個世界,無論什么人,病苦和死亡二件事都是免不了的。你若是有些痛苦,你的心不可顧慮病苦,應專心注意念阿彌陀佛,念念作自己隨著念佛的聲音往生西方的觀想。那么病苦當下就會減輕大半。我們念佛的人到了臨終的時候,不論什么事情要一概放下,心里清清凈凈,就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歷歷明明。念念執(zhí)持這一句阿彌陀佛,任他或三日、五日、七日往生都好,只有這個念佛求生西方的念頭,始終不移。你若能聽信我的話,那就保證你決定往生西方。如果你的壽命未盡,念佛能消除你的業(yè)障,病就能好得快;若是壽命應盡,你就決定會生西方。設使你只求病好,不愿求生西方,那么你的壽命若是應當終盡,西方是決不可能去了;如若還應當有壽命,那你的病一時也難得好轉(zhuǎn);不但難好,還會增加病苦。應當知道,我們住在這個世界做人,有多么的苦惱啊!若是生到西方去,是多么的快樂啊!如有怕死的心,就說明你還想在這個世界做人,感受種種苦惱。這樣,你的心就和阿彌陀佛的本愿心隔開了,西方就不會生,那就永久在這個生死苦海里,沒有出離的時期了。應懇懇切切的一心念佛,求佛慈悲早來接引。因為臨終的時候發(fā)現(xiàn)病苦,這是你自己多世以來的惡業(yè)所招,或多世以來被你所殺害的冤家齊來討債,使你心生煩惱,阻礙你不能念佛往生。你若是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你的心就不會被這種煩惱所轉(zhuǎn),能夠更加至誠懇切的念佛,念念不放松,全心依靠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決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p>
開導過后,隨即開始助念。在這時候助念須要高聲,專念四字佛號。如亡人平素有信愿求生西方的心,定能得生西方的;如平素無信愿求生的心的,那么臨命終時,聽到佛號,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地藏經(jīng)》說: “臨命終的人,聽到一佛名號,消滅五無間大地獄的重罪?!彼耘R命終幫助他人念佛的功德是極大的。
沐浴更衣的時間。亡人的身體全部冷透以后,再停·…晝夜才可以浴身換衣。如關節(jié)彎曲的地方已經(jīng)硬了,可將毛巾用熱水打濕搭在關節(jié)上,過了幾分鐘就會轉(zhuǎn)軟的。眼睛若是沒有閉合,也可以用毛巾在熱水中打濕蓋在兩眼上,過了幾分鐘也會合攏來的。對于亡人穿衣的問題,最好是平常所穿的衣服給他穿去,殮衣不必過多過好。眷屬們愛護亡人不應在衣物方面,最好應使他往生西方得大安樂。唯有能使亡人往生西方,才真正可算是孝順、是親愛、是慈愛。若只求面子好看,只要求別人稱贊,竭力在門面上裝點,一定要厚殮、厚葬、大發(fā)喪事,全不顧亡人本身的真實利益,這是大大的錯誤。
薦亡的最好辦法。亡人成殮以后,對于薦亡等事,須以念佛吃素為主(切戒酒肉葷腥)。若是要功德大,費用省,最好請幾位戒行清凈的僧尼來幫助念佛。日數(shù)的多少,可視自己經(jīng)濟情況來決定。在薦亡念佛***中,最好家屬人等多多參加;因為家屬與亡人血緣相通,關系密切,念佛比較他人會親切些。無論出家僧人或在家的俗人若有懇切至誠的心,念佛的功德就大。每日念佛所作的功德,應于靈前代亡人回向往生西方。念佛的功德對亡人來說,若是已生西方的,能增高蓮臺的品位;如未往生的,也能仗此念佛功德力量助其往生西方。
世俗上的人大多數(shù)把誦經(jīng)、拜懺、放焰口等事以為有特殊功德,而把念佛作為尋常,這是不懂佛理的人的誤解。 《觀經(jīng)》上說: “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除八十億(八十萬萬)大劫生死的重罪。” 《觀經(jīng)·下品上生》中還說: “聽到十二部經(jīng)首題的名字,能消除一千劫極重惡業(yè),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能消除五百萬大劫生死的罪?!庇终f: “但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能除無數(shù)大劫生死的罪?!边@是佛經(jīng)中所宣說的,不是空言騙人的。這樣較量對比之下,可知念佛的功德是最大的了。當然誦經(jīng)、拜懺、放焰口等種種法事,若以至誠的心去誦念禮拜,功德也是很大的。印光大師還說: “若是將念佛功德,回向給法界眾生同生西方,則功德就更加廣大得多了,對于亡人所得的利益,也更廣大得多了。”
亡人逝去以后,眷屬人等在四十九日以內(nèi)應該吃素念佛,凈守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刁;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樣,生存者和亡故者,雙方都能得到莫大的利益了。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俗的人愚昧無知,于父母眷屬臨終的時候,只知痛哭號泣,洗身換衣,厚殮厚葬,圖個好看場面,不計貽害亡人。不念佛的且不說,就是有真心切愿求往生的,臨終遇到這樣眷屬,也多被破壞正念。這一損失雖由家屬而起,但實在是因自己往昔劫中破壞了人家臨終正念所致。所以修凈業(yè)的,當成全亡人的正念,并預為眷屬示其利害,使各知所重在亡人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
古德說,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zhuǎn)業(yè)。謂情中欲作,而察理不應,即須便止;情中不欲作,而察理相應,即須便作。但由是非理,不由愛惡情,即臨命終時業(yè)不能系,隨意自在,天上人間也。
所以,凡人應該保持清醒頭腦和明覺心靈,不被情感所左右、所轉(zhuǎn)移,到了臨終的時候就能轉(zhuǎn)業(yè)。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情感上想作的事,而從理上來說是不應作的,就應立即停止:情感上不想作的事,而從理上來說是應該作的,就應立即去作。
總之,應服從是非的真理,不隨順個人愛惡的情感。如果平時遇事能一一審察應作不應作,那末,到了臨命終時,就不會被善惡業(yè)力所牽引,可以隨意自在,要到天上就天上,要到人間就人間,也就是所謂得意生身了。
所以臨終這一關固然重要,但在未跑到生命終點之前,必須作充分準備,懇切念佛,為自己作一切功德,如能做到“惺悟不由情”,那末,在臨終時就更有把握了。
現(xiàn)在引證《地藏經(jīng)》中“利益存亡品”的要語作個結束:大辯長者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 “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后,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否?”地藏答言: “長者,未來現(xiàn)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又曰: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指中陰身)未知罪福,七七日內(nèi)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yè)果。審定之后據(jù)業(yè)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于諸惡趣等。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nèi)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后,隨業(yè)受報。若是罪人,動經(jīng)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庇衷唬?“若能更為身死之后,七七日內(nèi)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xiàn)在眷屬利益無量?!?/p>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戒幢佛學研究所2000級學員文集:當代人間佛教應是對初期佛教的繼承(釋宏智)戒幢佛學研究所2000級學員文集:當代人間佛教應是對初期佛教的繼承(釋宏智)
當代人間佛教應是對初期佛教的繼承
——從《雜阿含經(jīng)》中的人間佛教來看
宏 智
內(nèi)容提要:本文通過對現(xiàn)代大師們提出的“人間佛教”思想的認識,由此而從史料的角度考察了漢譯《雜阿含經(jīng)》的經(jīng)文,認為經(jīng)中具體體現(xiàn)有人間佛教的特質(zhì),從而進一步說明了當代人間佛教的建設應是對初期佛教精神的一種繼承。
關鍵詞:人間佛教 太虛大師 印順法師 人間特質(zhì) 佛陀
一、關于人間佛教
首先研究《雜阿含》的人間佛教是有重要意義的。楊郁文居士說:“《阿含》的‘佛法’提供了建設‘人間凈土’的藍圖,經(jīng)營和樂‘當代社會’的根本方法?!?注1)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惠南先生說:“‘人間佛教’的特色,立基于《阿含經(jīng)》的人文主義和初期大乘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注2)可見,研究《雜阿含》的人間佛教是有重要意義的。那么現(xiàn)代的人間佛教是怎么樣的呢?
1、圣嚴法師說:“人間凈土說的源流,是本自印度的大小乘諸經(jīng)論”,“中國首創(chuàng)人產(chǎn)凈土論的人產(chǎn)二十世紀初的太虛大師,首創(chuàng)人間佛教的是太虛的門生印順長老?!?注3)
2、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大師認為,“人生佛教”的性質(zhì),“即是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機之佛教也,”其特點是“重在完全成人生以發(fā)達人生而走上菩薩的大覺路。”(注4)進而太虛大師認為:“真正的佛教,是人間的,惟有人間的佛教,才能表現(xiàn)出佛法的真義?!?,“人間佛教,是整個佛法的重心,”
3、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主要是兩個命題,一是“佛出人間”,二是“即人成佛”。(注5:《佛法概論》第五至六頁)在《人間佛教要略》中,印順還提出了人間佛教的原則:(1)法與律的合一;(2)緣起與性空的統(tǒng)一 ;(3)自利與利他的合一。
二、《雜阿含經(jīng)》中呈現(xiàn)出的人間特質(zhì)
這以下主要是從史料所反映的出的當時的各種狀況,而不是直接從經(jīng)文中的佛法的思想角度來表述。
1、所體現(xiàn)出的社會狀況。
社會有國王的統(tǒng)治,國王是驕慢、暴惡的,“今此憍慢婆羅門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聰明憍慢.財富憍慢。不敬父母.諸尊.師長。今于沙門瞿曇所謙卑下下。欲接足禮。時。憍慢婆羅門于大眾前唱令靜默?!?注6)
當時的百姓從事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經(jīng)中有這樣的記載,“百姓從事各種耕種或商業(yè)交換活動,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yè)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蛞酝跏??;蛞詴杷惝?。于彼彼工巧業(yè)處精勤修行?!?注7)
還有從事漁業(yè)的,“大王當知。譬如漁師.漁師弟子。于河溪谷截流張網(wǎng)。殘殺眾生。令遭大苦?!?注8)
還有戰(zhàn)爭 ?!皶r。波斯匿王.摩竭提國阿阇世王韋提希子共相違背。摩竭提王阿阇世韋提希子起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來至拘薩羅國。波斯匿王聞阿阇世王韋提希子四種軍至。亦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出共斗戰(zhàn)。阿阇世王四軍得勝。波斯匿王四軍不如。退敗星散。單車馳走。還舍衛(wèi)城。(注9)
宗教盛行?!吧抽T瞿曇亦復稱嘆邪盛大會不。佛告優(yōu)波迦。我不一向稱嘆?!薄?作如是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系柱。特.牸.水牛及諸羊犢”(注10)
有各種各樣的社會理關系?!八^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凈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渾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凈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渾亂。如畜生趣。”(注11)
總之《雜阿含》為我們展現(xiàn)了當時復雜的社會的種種情況,是對當時社會的全面反映。從這里可經(jīng)看出,初期佛教教團的存在,并沒有脫離人類社會性環(huán)境,它根置于社會之中,是人間的佛教。
2、人間的佛陀。
佛陀是有母親的,“尊者白王言。大王欲見諸天見佛生時行七步處不。王白言。愿樂欲見。時。尊者舉手。指摩耶夫人所攀樹枝。而告彼樹神曰。樹神。今現(xiàn)。令王見之。生大歡喜。尋聲即見。”(注12)
佛陀也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對國王則勸其行善,如對國王說法后,“波斯匿王及阿阇世王韋提希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注13)
他順從眾生,經(jīng)中多次提到當佛為眾生說法畢,眾生要供養(yǎng)世尊時,“世尊默然受請”,又如經(jīng)中有載:“以哀愍故。爾時。世尊為哀愍故。受其七衣?!?注14)
他弟子們循循善誘,經(jīng)常稱贊他的弟子們,如稱贊舍利弗:“世尊以尊者舍利弗故。而說偈言/一切世間智/唯除于如來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如舍利弗智/天人悉同等/比于如來智/十六不及一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注15)
他善解世間人的意思,是一位很善解世間情理的導師,經(jīng)中記載說:“有牧牛人。名難屠。去佛不遠。執(zhí)杖牧牛。比丘去已。詣世尊所?;锥Y足。于一面住。白佛言。世尊。我今堪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沒。不閡洲渚。非人所取。不非人取。不入洄澓。亦不腐敗。我得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不。佛告牧牛者。汝送牛還主不。牧牛者言。諸牛中悉有犢牛。自能還歸。不須送也。但當聽我出家學道。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食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時。牧牛者聞佛教已。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注16) 佛陀也會生病?!胺鹱⊥跎岢墙鹌帕_山金婆羅鬼神住處石室中。爾時。世尊金槍刺足。未經(jīng)幾時。起身苦痛。能得舍心。正智正念??叭套园?。無退減想?!?注17)
“ 爾時。世尊患背痛?!S尊者優(yōu)波摩詣世尊所。以涂其體。暖水洗之。酥蜜作飲。世尊背疾即得安隱?!?注18)
佛陀也會變老?!盃枙r。世尊知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我年已老邁。不復堪能為諸比丘尼說法?!?注19)
總之,佛陀具有在我們?nèi)碎g的種種化身,他示現(xiàn)種種行跡,讓我們能看到作為人的形象的佛陀。正如印順導師在《佛在人間·釋尊小史》里,印順敘述了釋迦牟尼佛的國家、種族、父母、妻子、參學、成道、弘法、入滅等史實后說,“照這歷史上千真萬確的事實來看,佛哪—樣不是在人間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天神,不是鬼怪,也從不假冒神子或神的使者。他老實的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终f:‘我亦是人數(shù)’。佛是由人而成佛的,不過佛的斷惑究竟,悲智功德一切達到無上圓滿的境地而己。
3、人間僧伽的體現(xiàn)。
對僧團這一集體是有種種規(guī)定的,“彼沙門.婆羅門有如是像類。在空閑處.林中樹下.卑床草蓐。修行遠離。離諸女人。近樂獨人。同禪思者?!?注20)
僧團通過布薩來解決爭端,“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
于大眾前敷座而坐?!?注21)
當然,僧團內(nèi)的成員也是互相幫助的,“尊者婆耆舍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土*(蒙-廿)]間。作是念。今世尊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我今當往。各別贊嘆世尊及比丘僧。作各別贊嘆世尊及比丘僧”(注22)
男眾也為女眾說法, “摩訶迦葉于比丘尼眾中師子吼已”(注23)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當如汝等所說而學?!?注24)
比丘如有違犯王法,也要受處罰的,“時。波斯匿王忿諸國人。多所囚執(zhí)。若剎利.若婆羅門.若鞞舍.若首陀羅.若旃陀羅。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皆被錄。或鎖.或杻械.或以繩縛?!?注25)
從以上可以看出,僧團是人間的,也有人間集體生活的種種要求。當然,這都是旨在攝服修行者的煩惱之心,讓修行者清靜解脫。
三、《雜阿含經(jīng)》中的思想也表現(xiàn)出“人本思想”和“人間思想”
2、六道中,佛在人世間正覺,這是人本而非神本的。所以印順導師說:“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間,以人類為本的佛法”。
3、四圣諦。何為四圣諦呢?經(jīng)中說;“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圣諦。何等為四。謂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注27)四圣諦實際上是以“苦”為根本,苦是有情的,而不是非有情的,這是人本的。也正是依于這一“苦”的有情之本,者四圣諦這一解脫道的根本意旨。
四、總之,《雜阿含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人間佛教的特質(zhì)
通過上述分析后的結論是:人間佛教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特質(zhì):佛陀是人不是神;佛法在人間;人修證的解脫自由在人間不在天上。那么,當代我們的人間佛教建設應當如何繼承呢?應當是兩個方面,一是個人修持,發(fā)“菩提心”;一是融入社會需以“菩薩精神”而行。因為修持是人的修持,菩薩行的精神是作為人的精神,它體現(xiàn)于個人在人世間的種種行為。
1、個人修持。首先是內(nèi)心要樹立起“自塑人格,即人而佛”的理念,“自塑人格”就是清凈內(nèi)心;“即人而佛”,也就是不離人身,不離世間而達到佛果的信念,這關鍵是發(fā)“菩提心”,這菩提心我們可以廣義理解為印順導師所強調(diào)的:修學人間佛教———人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三心是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華雨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印順
2、正如《阿含經(jīng)》中所展現(xiàn)的,佛陀是以人的化身教化眾生,它的種種化身行跡就是菩薩的行徑,它的旨在讓眾生擺脫貪、嗔、癡而求得徹底解脫而進行四十九年的教化的精神就是菩薩精神,大慈大悲的佛陀從未教某一個眾生去犧牲過,后來大乘佛表述說“四宏愿”就是這一精神的體現(xiàn),所以六度四攝也是對初期佛教精神的繼承。 總之,“人間佛教”為當代社會人類生活,人們的思想,行為合理化、道德化提供了它應有的意義與價值。確如太虛大師所言“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xiàn)實?!边@句一命題和口號,正是初期佛教人間思想的時代體現(xiàn)。
注1:臺灣《中華佛學學報》第十期,第一百四七頁,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出版
注2:臺灣《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第四百七十頁,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出版
注3:臺灣《中華佛學研究》第三期,第十七頁,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三月出版
注4:印順法師著《佛法概論》,第一百五十四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注5:《佛法概論》第五至六頁
注6:T02n0099_p0024a
注7:T02n0099_p0023b
注8:T02n0099_p0337a
注9:T02n0099_p0338c
注10:T02n0099_p0024b
注11:T02n0099_p0340c
注12:T02n0099_p0166c
注13:T02n0099_p0339a
注14:T02n0099_p0306b0
注15:T02n0099_p0158c
注16:T02n0099_p0315a
注17:T02n0099_p0355a
注18:T02n0099_p0319c
注19:T02n0099_p0073c
注20:T02n0099_p0077a
注21:T02n0099_p0177a
注22:T02n0099_p0332b
注23:T02n0099_p0302c
注24:T02n0099_p0172b
注25:T02n0099_p0338b
注26:T02n0099_p0085a
注27:T02n0099_p0104b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