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一詞出于大乘佛經(jīng),盛行于中國,也流行于日本、韓國、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佛教徙基于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回生死的因果觀念,提倡救濟(jì)眾生。
放生的根據(jù),佛教徒最熟悉的有兩部佛經(jīng)。一是《梵網(wǎng)菩薩戒經(jīng)》,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y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是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fēng),是我木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見世人殺畜牲時,應(yīng)方便救護(hù),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薄胺派币辉~出于大乘佛經(jīng),盛行于中國,也流行于日本、韓國、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動是佛教徙基于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輪回生死的因果觀念,提倡救濟(jì)眾生。
另一部《金光明經(jīng)》卷四《流水長者子品》,也提到有關(guān)釋迦世尊行昔行菩薩道的一側(cè)段記載,當(dāng)時世尊名叫流水長者子,有一天他經(jīng)過一個很大的池沼,時逢天旱,而且有人為了捕魚,把上游懸崖處的水源堵塞,使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長者子眼見上萬條大小魚類瀕臨死亡邊緣,又無法從其上游決堤引水,于是為了救活魚群,不得已向當(dāng)時國王請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運到池中,直到池水滿,并且飼以食料,方才救活魚群。
《梵網(wǎng)戒經(jīng)》是放生的理論根據(jù),《金光明經(jīng)》則是開設(shè)放生池的根據(jù)。其他大乘經(jīng)如《六度集經(jīng)》卷三,有贖鱉的放生記載;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九,也講到忻州的故事。可見,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進(jìn)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因此在中國,從北齊蕭梁以來,便提倡斷肉食、不殺生,所以放生的風(fēng)氣漸漸的展開。梁武帝曾下詔禁止屠殺生命以祭祀宗廟;梁代慧集比丘,自燃兩臂游歷諸州,以乞化所得贖生放生。隋忻州智者大師發(fā)起開筑放生池,為被放的魚類講《金光明經(jīng)》和《法華經(jīng)》,又購買各類糧食飼予魚鱉。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詔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顏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宋真宗天禧元年(1016),敕重修天下放生池。天禧三年(1018),遵式奏以忻州忻州為放生池。天圣三年(1025),知禮奏以南湖為放生池,于佛誕日為放生會。明代蓮池大師是歷代高僧中提倡放生最積極的一位。他在《竹窗二筆》中,寫有《衣帛食肉》、《戒殺忻州》、《放生池》、《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筆》中,也有《殺生人世大惡》、《殺生非人所為》、《人不宜食眾生肉》等文,鼓勵戒殺放生。
對于放生的儀軌,宋代遵式《金園集》中有《放生慈濟(jì)法門》,知禮《四明教行錄》中有《放生儀》及《戒殺放生文》,這些都是放生儀軌?,F(xiàn)在通用的《放生儀軌》也是依據(jù)《金光明經(jīng)·流水長者子品》的大意而編纂的。
在舉行放生儀式時,行在放生處設(shè)香案,準(zhǔn)備凈水與楊枝,中間供奉觀世音菩薩像。維那舉腔“楊枝凈水”香贊,主法者拈香禮佛;其次,念三遍“銜藪蟊凼酪羝腥”,主法者舉杯說“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穢盡蠲除,令此壇場悉清凈”后,大眾同念《大悲咒》,給那些動物灑凈。灑凈后,大眾念《心經(jīng)》、《往生咒》,主法者再為動物開示佛法,并且傳授三歸依,大眾同念懺悔偈、三歸依偈、發(fā)愿偈。然后,主法者再次說法,大眾唱“胎卵濕化”贊,念佛繞生靈處三周,最后回向。舉行儀軌完畢后,將動物送歸大自然,讓它們恢復(fù)生命的自由。
不是你的話文偃禪師最初要去參雪峰禪師時,來到了雪峰莊,碰到一位學(xué)僧,就問道:
“你今天要上山嗎?”
“是的?!睂W(xué)僧回答。
“請您幫我?guī)拙湓捊o雪峰禪師,但不要說是我的話。”
“可以。”
“你到山中,見方丈上堂,大眾才集合,便出來握著手腕,直立在他的面前說:‘你這個老頭子,頸上的鐵枷,為什么不脫下來?’”
這位學(xué)僧一一的依照文偃禪師所指示的去做了,雪峰禪師聽他這么說,便下座擱胸把住,說道:
“快說!快說!”
學(xué)僧答不出來,雪峰便推開他,說道:“這不是你的話?!?/p>
學(xué)僧:“是我的話?!?/p>
雪峰大聲吩咐道:“侍者去拿繩子棍棒來!”
學(xué)僧一嚇,趕快改口說道:“不是我的話,是莊上從忻州來的一位文偃禪師,教我來說的!”
于是,雪峰對大眾說道:
“你們?nèi)デf上迎接五百人的導(dǎo)師吧!”
第二天,文偃見到雪峰,雪峰一見面便問:
“因了什么得到這境界?”
文偃低下頭。
從此,師生心心契合,文偃就在雪峰處住了下來,雪峰傳付給他禪法。
在禪的世界里,真的假不了,假的不會真。悟道的斤兩有多少,明眼人怎樣也瞞不了的。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