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仰
棲霞寺內(nèi)“宗仰上人紀念堂”畫像
1912年1月1日上海各界人士歡送孫中山前往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合影(中立右起第一人為黃宗仰)
孫中山致《黃宗仰函》手跡
1903年初夏,上海發(fā)生震驚中外的“蘇報案”。案發(fā)前夕,在清政府嚴令緝拿的要犯名單上,赫然列有一位方外之人。他,就是被譽為“我國佛教界中第一流人物”(梁啟超《飲冰室詩話》)的近代佛界奇士,有“革命和尚”之稱的烏目山僧黃宗仰(1865-1921)。
身披袈裟的黃宗仰何以被“蘇報案”牽涉,遭此緝捕?這要從他雖身乎世外而心憂國事,高韜奮進于清末民初歷史舞臺的身態(tài)姿影說起。
烏目山下 憤世出家
1865年,黃宗仰出生于江蘇古城常熟的一戶商賈人家。父親在城南門外開了家米行,家道還算小康。母親為當?shù)赜萆饺迩鍥鏊滦排?/p>
自幼聰慧好學的黃宗仰,一度拜學于翁同?,“能為詩古文辭”。(蔡元培《記宗仰上人軼事》)當時翁同?已及進士第,有一次省親回鄉(xiāng),見得黃宗仰的詩文,不禁贊嘆“辭茂義幽,莫測其際”。隨即提醒他:“子習舉子業(yè),住著自縛,倘入緇門,慧海之舟楫也?!背鲎赃@位鄉(xiāng)前輩的點撥,使黃宗仰若有所悟,從此視功名如糞土,絕意仕進,更加悉心致力于佛典的學習和研究,兼習繪事。
16歲那年,因不滿于父兄逼他學掌店事,黃宗仰憤然出走,入清涼寺剃度為僧。住持藥龕是位精研大乘,旁及子史百家,又工詩善畫的長老,極為重視培育僧才,延請本地著名學者為沙門弟子授課。在藥龕的嚴格督教下,黃宗仰專心通讀釋氏內(nèi)典,旁及中西政治學說,慨然有憂時之想。
20歲時,黃宗仰前往鎮(zhèn)江江天寺(俗稱金山寺),依從大定法師受具足戒,賜名宗仰。從此更加博覽群書,刻苦研習英、日、梵等文字,并涉獵書畫金石、園林技藝,潛修精研,卓然成家。此后數(shù)年間,他歷齊魯、游燕趙,南至閩粵等地,所到之處,參訪耆宿,積深蓄厚,其氣益豪,其詩益奇。
滬瀆講經(jīng) 詩畫會友
1892年,由知客僧升任監(jiān)院的黃宗仰,接待了前來金山寺進香的上海猶太富商哈同及其夫人羅迦陵。羅迦陵崇信沙門,慕名皈依,執(zhí)弟子禮。1899年,黃宗仰應(yīng)羅迦陵的延聘,從鎮(zhèn)江來上海主講佛經(jīng)。
上海自1843年開埠以來,以位居“江海通津,東南都會”的地理條件,伴隨西力東侵、西學東漸、西教東傳的頻頻沖擊,一直是風發(fā)云涌的社會中心舞臺,各種社會力量紛紛在此登臺亮相。
初到上海的黃宗仰,無疑為此感奮和激動著。他與一批旅滬愛國志士,主要是從事教育及其他新興文化事業(yè)的新派人物聲氣相通,多有交接,并很快成為當時上海新學界頗具聲譽的新派人物。1900年春,由李叔同、許幻園、袁希濂、張?等寓滬書畫家,以“提倡風雅,振興文藝”為宗旨,發(fā)起成立中國最早的書畫團體―――海上書畫公會。黃宗仰隨之加入并成為其中的骨干。作為同人品茗讀畫、探討藝理的場所,公會舉辦各種書畫講習班,向大眾免費普及書畫知識;并每周編輯出版一期書畫報。
但如章太炎追憶:“是時禪師自上江來,以繪事識諸名士,論議往往及時政,皆中癥語,諸名士盡愕眙不知其所從來,良久乃知為金山江天寺僧也?!保ㄕ绿住稐妓掠±愣U師塔銘》)講經(jīng)弘法、吟詩繪畫的同時,黃宗仰更以極大的熱情關(guān)注著民族危難的急迫時事。
張園演說 庚子繪圖
1901年春,沙俄妄圖獨占我國東北,逼簽密約,引起海內(nèi)騷然。上海愛國紳商糾合同志,兩度集議張園,發(fā)電力阻其事。在3月24日的第二次集議會上,黃宗仰身披袈裟,登臺演說,以佛法救世之言,怒斥沙俄的侵華行徑,呼吁民眾團結(jié)不懈,堅忍不拔,以今日之事為后日伸張民氣的起點,聽者一時爭識其人。
至1901年8月列強攻陷北京,西太后挾持光緒帝倉皇遠逃西安。9月7日正式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條約》。目擊創(chuàng)巨痛深的庚子事變,有感于當時海內(nèi)晏然漸忘的情勢,黃宗仰繪《庚子紀念圖》一幅并題詩,詩中有句:
戊戌驚秋迄己庚,三年政變太紛更。
難傾國淚詳圖畫,只記頹京城下盟。
撮其要旨,在于警鐘棒喝,以期喚醒“吾四百兆同胞睹此圖,知此恥,團結(jié)忠義之志氣,”(《征題〈庚子紀念圖〉》)振作精神,銳意圖強。為了引起社會廣泛關(guān)注,黃宗仰又在報章刊載征題啟事,啟事以醒目的大號標題連載了30多天。一時間,海內(nèi)志士如響斯應(yīng),或詩或文,或募助印費,從各地匯入報館。經(jīng)黃宗仰多方籌措,集時賢名流40多篇應(yīng)征作品的《庚子紀念圖題詞》很快梓行,為時人所傳誦。
此后,在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上,黃宗仰以“烏目山僧”為署名,接連發(fā)表詩作,寄勉康梁維新派的改良事業(yè)。不過,黃宗仰此時的政治信仰和價值取向,難免經(jīng)歷了始則對清政府抱有一線希望,繼而同情改良,最終奔集到革命軌道的思想蛻變和飛躍。
學界風潮革命鼓吹
緊接著的辛亥革命準備時期,黃宗仰應(yīng)時乘會,跳踉搏躍,以鼓吹革命為職志,迎來了一生中最著聲名的歲月。
1902年春,鑒于國勢日蹙的危急交迫,黃宗仰與蔡元培、葉瀚、蔣觀云、林獬等滬上新學界人士,共同發(fā)起中國教育會,謀求革故鼎新,表面改良教育,暗中鼓吹革命。當年11月,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因校方壓迫學生而引起集體退學風潮,教育會決定支持退學生組建愛國學社。黃宗仰利用與羅迦陵的佛緣關(guān)系,積極商請捐資助學。此后,他每周一次去學社作佛學演講,闡述平等、大同等哲理中包含的革命意義,“革命和尚”的雅號從此傳遍社內(nèi)外。
1903年元月,中國教育會發(fā)起張園演說會,每周在張園安愷第定期作公開講演,所講問題雖各不相同,但中心思想不外乎排滿革命。黃宗仰幾乎每會必到,闡揚愛國和革命的言論越來越激烈。不久,黃宗仰被推舉為教育會會長。4月,拒法、拒俄運動幾乎交相迭起,寓滬各界紳商先后召集張園會議,初議拒法、再議拒俄,三議成立中國國民總會,黃宗仰對此均表贊同。東京留學生組織拒俄義勇隊,旋即改名軍國民教育會。愛國學社隨之組織響應(yīng),黃宗仰又與蔡元培等志愿加入。不久,由于學社與教育會之間產(chǎn)生糾紛,身為教育會會長的黃宗仰以大局為重,一度設(shè)法協(xié)調(diào)。至學社社員在報端發(fā)表《敬謝教育會》,宣告獨立,黃宗仰隨即撰文,要求廣大社員為民族的前途著想,“不以簡單之性質(zhì)為獨立,務(wù)集團體之精神為獨立,使全國學界皆以諸君之獨立以相勖勉,使人人皆知盡國民之義務(wù),成世界完全之獨立之國,為世界文明之大國民?!保跄可缴骸顿R愛國學社之獨立》)曉以大義,情真意切。
《蘇報》案發(fā) 遭遇通緝
1903年3月,應(yīng)蔡元培之請,正在杭州閉門著述的章太炎前來愛國學社講學,任高年級國文教員。不久,鄒容從日本來滬入住愛國學社。兩位著名排滿革命思想家的相繼到來,以及《蘇報》的適時改版,使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更加如火如荼。
此間,黃宗仰與章太炎、鄒容交接相識,志趣相投,結(jié)下了篤深的友誼。當年5月,章太炎為鄒容所寫《革命軍》一書作序,黃宗仰協(xié)同諸人慨然出資,助其刊行。
為配合風潮激蕩的學生運動并給予輿論上的積極引導,《蘇報》自1903年2月起特辟“學界風潮”專欄,及時報道各地學堂的黑暗腐敗現(xiàn)象,支持進步師生反對專制和壓迫的斗爭。對于《蘇報》上持續(xù)報道的學潮動態(tài),黃宗仰從一開始就以極度的敏感給予了熱切關(guān)注。在一首《讀“學界風潮”有感》詩里,他以“革除奴才制造廠,建筑新民軍國營”的明快之句,對各地學潮寄托厚望,也對《蘇報》給予了高度評價。6月1日,愛國學社學生章士釗出任《蘇報》主筆,加強了宣傳革命言論的力度,尤其是接二連三地刊載了介紹《革命軍》的一系列文章以及章太炎所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的主要部分。昌言無忌的輿論宣傳,使愛國運動迅速向革命的方向發(fā)展,也引起了清政府極度的驚慌。在先后開出的兩次緝捕名單上,第一次為蔡元培、吳敬恒和東京軍國民教育會特派員鈕永建、湯?等四人;第二次,黃宗仰和蔡元培、陳范、馮鏡如、章太炎、吳敬恒等一并列入。為此,租界工部局曾多次傳訊上述諸人。此后清政府加緊鎮(zhèn)壓行動,查封《蘇報》館和愛國學社。6月30日,章太炎被捕,鄒容憤然投案入獄,終于釀成“蘇報案”。
一時間,旅居上海的革命派人士被迫四處離散。黃宗仰雖在指名通緝之列,仍冒險獨留上海,設(shè)法營救章、鄒兩人,奔走無效后,不得不東渡日本避難。
羈旅東瀛 結(jié)識中山
就在1903年夏黃宗仰避居日本后不久,奔走海外的孫中山也在這一年的七月底由越南來到橫濱,住在原廣州博濟醫(yī)院老同學廖冀朋開設(shè)的振華商店樓上。黃宗仰甫抵東瀛,慕名往訪,孫中山與他一見如故,雅相推重,特辟樓下一室給?宗仰居住,從此開始了他倆同志般的革命情誼。
此時留日學生中的革命思潮日益高漲,孫中山的遠道而來更使他們?nèi)呵檎駣^。留日學生馬君武、劉成禺、程家檉、楊度等數(shù)十人以及僑商黎炳垣、張果,日人宮崎寅藏、日野熊藏、小室健次郎等多有來訪,孫中山與新興知識階層頻頻交往,商討革命。與孫中山朝夕相處的五十多天日子里,黃宗仰也和革命黨人有了廣泛的接觸。期間他以畫梅自遣,就其居室墻上,繪有一幅巨大的梅花壁畫,枝干盤屈,繁花燦爛,見者無不嘖嘖稱賞。
為掃除海外?;蕜萘?,孫中山于9月26日離開日本去檀香山,隨后再赴美國。臨行前,黃宗仰慨然助其旅費200元,并設(shè)宴餞行,贈詩一首:
佇看叱咤風云起,
不殲胡虜非丈夫。
握手與君五十日,
腦中印我揚子圖。
舉華劍氣凌江漢,
姬姒何以復故吾。
此去天南翻北斗,移來邗水奠新都。(中央:《餞中山》)
橫濱話別后,黃宗仰與孫中山雖遙遙相望,仍保持了密切的書信聯(lián)系。當10月初孫中山抵達檀香山后,黃宗仰就有致函問候。12月孫中山回復一札,內(nèi)稱:“弟等同志,向來專心致志於興師一事,未暇謀及海外之運動,遂使保皇縱橫如此,亦咎有所不能辭也。今當乘此余暇,盡力掃除此毒,以一民心,民心一財力可以無也。務(wù)望在滬同志,亦遙作聲援,如有新書新報,務(wù)要設(shè)法多寄往美洲及檀香山分售,使人人知所適從,并當竭力大擊?;识狙骒陡鞯匾病!保▽O中山《復黃宗仰函》)冀望于海內(nèi)外革命力量攜手相應(yīng),加強合作宣傳,力辟保皇謬論。1904年3月,孫中山赴舊金山演講革命,黃宗仰隨之寄函,至6月孫中山回函。信中對上海同志和東京留學生情況,對原《蘇報》館主陳范在橫濱設(shè)館以便聯(lián)絡(luò)各地志士事宜多有關(guān)切,并催請黃宗仰“在東有暇,亦望與此處致公黨并《大同報》館通消息,以鼓舞人心,則更可增多熱力也”。(孫中山《復黃宗仰函》)可以推斷,從上海亡命日本的黃宗仰,顯然被孫中山視為江浙革命派的中心人物之一,黃宗仰也成了孫中山策應(yīng)江浙革命派的重要聯(lián)絡(luò)人。
羈旅海外期間,黃宗仰還熱心資助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江蘇》雜志,并參與了該刊編輯工作。此間刊載的多篇詩作,如《〈駁康書〉書后》、《〈革命軍〉擊節(jié)》、《餞中山》等,表達敬慕之情,抒發(fā)革命之志,無不襯托出他獻身革命的抱負。
融通勢理 應(yīng)機說法
1903年冬,黃宗仰由日本潛返上海,繼續(xù)從事講道興學活動。受哈同夫婦的委托,全面主持設(shè)計建造愛儷園的工作。
愛儷園,俗稱哈同花園,是哈同在上海的私產(chǎn)。黃宗仰別具匠心,更有文化眼光,園景設(shè)計以仿《紅樓夢》里的大觀園為主,西式為輔。自1904年開工,至1910年落成,歷經(jīng)6年,全園占地171畝,分內(nèi)園與外園,內(nèi)園有黃海濤聲、“歐風東漸”鐘樓、天演界劇場等,外園有渭川百畝、大好河山、水心草廬等三大景區(qū),景點不下60多處。園內(nèi)假山玲瓏剔透,小溪碧波蕩漾,樓臺金碧輝煌,亭閣古色古香,景色幽雅宜人。隨后,黃宗仰應(yīng)邀主持園中特辟的“頻伽精舍”,講授梵典,弘揚佛法。愛儷園也從此成為“十里洋場”眾所矚目的景觀,有“海上大觀園”之稱。本著佛法救世的思想,從1908年起,黃宗仰又在愛儷園里發(fā)起組織并主持了近代規(guī)模最大的《大藏經(jīng)》??こ?。
《大藏經(jīng)》是佛教一切經(jīng)典的總稱,主要內(nèi)容由經(jīng)、律、論三部分構(gòu)成,又稱《三藏經(jīng)》。佛經(jīng)在中國的流傳,自漢至唐主要靠寫本而傳;北宋開寶年間始刻蜀版《開寶藏》起,進入大規(guī)??逃〔亟?jīng)階段。后經(jīng)元、明、清各代,朝野所刻《大藏經(jīng)》共有16次。但歷時久遠,流傳不廣。黃宗仰認為,自佛教傳入中國,世人以出家為厭世,視佛教為迷信,以至社會上相沿成襲,訾為異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佛典隱晦,佛理未彰。為此,在哈同夫婦的大力資助下,他力任其事,并延聘汪德淵、余同伯、黎端甫、江月齋等三十余人協(xié)助???。從編制預算到計劃工程,從選購材料到聯(lián)系承印廠商,無間寒暑,極補苴挹注之苦。至1913年3月刊印完成。全藏以日本弘教書院編印的《縮刷藏經(jīng)》為底本略作變動,依千字文編次,自天地玄黃起,至露結(jié)為霜止。《頻伽藏》入經(jīng)1916部,8416卷,分訂為414冊,合40函,成為中國歷代收經(jīng)書種類最多的三大佛藏之一,也是中國近代第一部用鉛字排印、標點斷句,最具實用價值的大藏經(jīng),對于近代弘揚佛教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不僅于此,為振興傳統(tǒng)佛教,黃宗仰還著書立說,力究宗乘精奧,力倡佛理本旨。認為傳統(tǒng)佛教當從復古清規(guī)、興新教育、裁制剃度、革除赴應(yīng)等方面加以因勢利導的改革。針對民初違背約法、侵奪自由的種種事象,提出以佛教為激發(fā)國民道德?lián)P我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1913年,黃宗仰特邀著名佛學教育家月霞法師前往愛儷園,開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佛教大學華嚴大學。學校實行兼修內(nèi)外學、修持與教學并舉的辦學模式。雖說后來因故停辦,但培養(yǎng)了一批著名的寺僧人才,在近代佛教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民初政潮 憤言頻頻
1911年10月,武昌首義,各地紛紛響應(yīng)。黃宗仰在先出資協(xié)助陳其美、李燮和諸人策動上海光復。事成后,陳、李為護軍都督席位相持不一,他又出面調(diào)解,力勸李燮和退讓,使率所部退駐吳淞,并為此勸說哈同捐資助其率師北伐。是年秋冬,感應(yīng)國內(nèi)革命形勢的迅猛發(fā)展,章太炎、孫中山相繼從海外蒞滬。黃宗仰又親至吳淞迎候,借愛儷園作其掩護藏身之處。
此后,面對民國初年回流曲折的政潮和波譎云詭的時局,黃宗仰雖謝絕交際,但并非不聞?wù)巍1热?,針對革命黨思想渙散、日趨嚴重的分裂局面;針對因財政窘迫而衍生的外債交涉問題,黃宗仰以卓然的姿態(tài)、犀利的文字,堅決站在革命黨人一邊,與當政的袁世凱北京政府展開了尖銳的思想交鋒。
由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事件所激起的風潮中,黃宗仰更是亦詩亦文,涕泗無從,他既為摯友壯志未酬而扼腕,更警策國民急起征討反動派的罪行,寄望于國民繼承先烈遺志,矛頭直對指使暗殺的主兇袁世凱,口誅筆伐,在輿論上動員討袁。
在興師討袁以及隨之而來的“二次革命”中,黃宗仰因事因人,契機契理,無不隨時作出了自己的反映。面對革命黨人在反袁策略上的意見歧異,黃宗仰呼吁同胞團結(jié)精神,鼓起民心,以弱戰(zhàn)強,克敵制勝。隨后,當李烈鈞宣布江西獨立,他高吟“一朝雷雨動地來,大江淘起英雄浪”,為“二次革命”的爆發(fā)歡欣鼓舞。當蔣觀云等發(fā)起弭禍公會,要求袁世凱辭去總統(tǒng)職務(wù),以消弭戰(zhàn)禍之際,他有感發(fā)文,表明堅決的討袁態(tài)度。針對當時新聞界巧言遁辭、不敢主持公道的種種跡象,黃宗仰又撰文要求言論界審時度勢,在倒袁義舉中與國民同心合力,共殲袁賊。同時作《討猿篇》長詩一首,由“猿”及“袁”,以物擬人,以巧妙構(gòu)思之句,痛快淋漓之語,鞭撻袁氏當政以來的種種暴行,生動刻畫了國人怒不可遏的反袁心理。
這些見諸報端的時評政論表明,身處錯雜動蕩、急遽更替的民初政治局勢下,黃宗仰以鮮明的立場,犀利的筆調(diào),直斥袁世凱專制獨裁的真面目,謳歌年輕的民主共和國,充分體現(xiàn)了旨在維護共和政體,保衛(wèi)辛亥革命成果的真誠愿望,從而標志了他應(yīng)機而化的思想跨入了又著新色的階段,也為他的傳奇生涯再度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廓然歸山 重振棲霞
“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正式確立了獨裁統(tǒng)治,并加緊復辟帝制活動。1914年初秋,黃宗仰知事不可為,終于辭別上海,重返鎮(zhèn)江金山寺,并于1915年至1917年,過起了掩關(guān)三年的生活。期間窮究遺編,遍覽十二部經(jīng)。所謂“提起精神行得,腳跟把定立得。源頭尋得坐得,放下萬緣臥得。如是來得去得,餓得凍得,萬物靜觀皆自得?!鳖}贈高鶴年《名山游訪記》的一首詩偈,最能說明他此間的參禪境界了。
不過,看似息影山林,掩不去的依舊是對時事默默關(guān)注的心影。
1915年12月,袁世凱帝制自為,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感嘆袁賊倒行逆施,黃宗仰撫今追昔,噓唏難言。在他眼里,天地含愁,山水飲恨,為此以“江山送別”為題,以“共和末日”為念,繪圖一幅,興亡之感溢于畫外。隨后又作《丙辰紀念圖》,意在頌揚蔡鍔討袁護國的業(yè)績。
1918年出關(guān)后,黃宗仰衲衣芒鞋,先后出游匡廬、九華、天臺、雁蕩諸山。此外,積極支持歐陽竟無等在金陵刻經(jīng)處籌設(shè)支那內(nèi)學院,并代募三千經(jīng)費。不久,黃宗仰偕同青權(quán)法師、揚州寂山、雨山法師,前往南京棲霞寺訪僧紹遺緒。棲霞寺作為南朝齊梁名剎,清咸豐年間因太平軍戰(zhàn)火,殿宇傾圯,殘破不堪。游訪至此,黃宗仰備覺凄涼,萌生修復宏愿。1919年7月,黃宗仰以金山分燈,致力于修復棲霞寺,駐錫其地,發(fā)愿重振宗風。孫中山聞訊后捐銀元一萬,四方善士一時慨然募資。
正當大殿即將落成之際,黃宗仰因操勞過度,于1921年7月22日圓寂于僧舍,年僅57歲。弟子惟德在繕完殿堂后建塔紀念,章太炎為撰《棲霞寺印楞禪師塔銘》。
政府褒典 世代宗仰
黃宗仰示寂后,其愛國愛教的非凡道行一直為后人所緬懷。
1922年,時任民國總統(tǒng)黎元洪挽以聯(lián)云:“奧旨遐邇,道根永固;辭機曠遠,名翼長飛?!?936年,國民黨中央委員張繼?于右任?戴季陶?吳稚暉?邵元沖?朱家驊?李烈鈞?居正等人聯(lián)名呈請政府加以褒揚,認為:“跡其生平,襟懷磊落,德性堅定,聞義必先,避免若浼,實佛門之龍象,吾黨之瑰奇?!保ㄑ蹲谘錾先伺c孫中山先生》)對黃宗仰匡襄革命、竭智盡忠的歷史功績給予了高度評價。后由政府撥專款修塔立碑,以示表彰,成為身后唯一榮膺國民政府褒典的佛界中人。
黃宗仰為金山臨濟宗第四十四代祖師,金山分燈中興棲霞第一代。南京棲霞寺為此專設(shè)宗仰上人紀念堂,堂內(nèi)正中為黃宗仰畫像,有題聯(lián)一副:“說法宗三論,印心屬二伽?!辈㈥惲辛宋掏?、章太炎題贈黃宗仰的墨跡,以及黃宗仰手繪圖卷和其他有關(guān)史料。臺北佛光山寺星云法師為棲霞法裔,也在佛光山大智殿設(shè)有“宗仰上人紀念堂”。由弟子惟盡撰寫碑文,接待世界各地前來瞻仰的人們。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yè),烏目山僧黃宗仰的業(yè)績理應(yīng)載入史冊,永遠值得后人的敬仰。
善昭禪師:驅(qū)馳叢林以求決擇佛旅網(wǎng)編者按:本文介紹了古時大德汾陽善昭禪師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他對行腳訪師,參禪問道的感悟。緇門崇行,直到如今仍然對后輩學人有極大的啟發(fā)。
汾州(今山西汾陽)太子禪院的善昭禪師,后尊稱為汾陽禪師。俗姓俞(947~1024),太原人氏。他從小便有一股子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沉郁深邃,見微知著,猶如古賢。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天生通曉一切文字,不由師訓,而且,舉一反三,問一答十。傳授他儒業(yè)的老先生感嘆道:”此子大智若愚,見知天然,前程遠大?!?/p>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善昭年僅十四歲,父母便相繼而亡。
最憐少年失依怙,冷淚酸楚惟自知。
孤苦伶仃的善昭品味到的不僅是人生無常,更深刻體驗到了世事炎涼。他當年剃發(fā)出家,受戒之后,杖策游方,離開了讓他百感交集的故鄉(xiāng)。善昭禪師是首山省念禪師之法嗣,俗姓俞,太原人。善昭禪師出家受戒后,即云游參訪,遍歷禪席,每至一處,稍作停留,隨機叩發(fā),這樣先后共參禮了七十一員善知識。雖然他收獲不小,但是未能徹旨。
他所到之處,很少停留,更不喜好游山觀景。同行的人都譏諷他沒有禪者的瀟灑與韻味。有人為此譏諷他粗俗缺少雅興。
善昭嚴肅地說:”自古以來,祖師大德行腳云游,是因為圣心未通,道業(yè)未成,所以驅(qū)馳叢林,以求決擇,而不是為了游覽山水,觀風望景?!?/p>
善昭離開首山后,先往南方游歷于湘江衡山之間,潭州知州張茂宗聽聞善昭之名,請善昭從州內(nèi)四所大寺中自由選擇一寺?lián)巫〕?。然而善昭笑而謝絕,趁夜間稍稍離開此地。他北上渡江到達襄州,住在白馬山。善昭之師省念禪師于宋太宗淳化4年12月(已進入公元994年)去世,門下弟子對振興臨濟宗感到責任重大。
首山大師圓寂,西河(今山西汾陽)的民眾派遣善昭的師弟契聰前來迎請他回家鄉(xiāng)住持太子院。但是,善昭閉關(guān)高枕,拒不見客。契聰禪師破門而入,也不管他師兄不師兄,大聲責備他說:”弘揚佛法是大事,而你個人靖退不過是小節(jié)。風穴祖師爺懼怕‘臨濟一宗,遇風即止’預言應(yīng)驗,擔憂宗旨墜滅,幸而有我們的先師首山出世。現(xiàn)在,先師已經(jīng)棄世,你是有能力荷擔如來大法的人,如何能安眠山中,獨享禪悅?!”
善昭一聽,矍然驚起,握住契聰師弟的手說:”若不是你,我就聽聞不到這樣直截了當?shù)呐u。快去準備行裝,我馬上就跟你走。”
當天,善昭禪師就離開安隱的深山,來到汾州太平寺太子禪院。從此,他宴坐一榻,足不出山三十年。由此,天下道俗慕仰他的道德,不敢直接稱呼其名,尊為”汾陽”。
善昭重視自修自悟,認為企圖依賴別人的講授、接引達到覺悟是不可能的。
他曾對弟子說:諸方老宿,事不獲己,東語西語。爾等將謂合恁么地廣陳詞說,各競聚頭,不眠不睡,道我參尋。爾擬向那里參!古人云:向外作功夫,總是癡頑漢??祉毿湃。挥镁昧?。
他說各地禪寺的有聲望的老禪師每天上堂說法,是出于不得已,然后批評門下弟子竟認為這樣“廣陳詞說”是應(yīng)當?shù)?,競相游方相聚,日夜尋師,參禪問道。他大聲斥問:你們想到哪里參!古人早已說過:任何向外追求解脫的修行做法,都是愚癡頑固表現(xiàn)。
盡管如此,善昭并不反對行腳游方,他自己早年就參訪過七十多位禪師。那么,應(yīng)當如何看待行腳訪師,參禪問道的做法呢?他告訴弟子:“古德已前行腳,聞一個因緣,未明中間,直下飲食無味,睡臥不安?;鸺睕Q擇,將莫為小事。所以大覺老人(按:指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想計他從上來行腳,不為游山玩水,看州府奢華,片衣口食,皆為圣心未通,所以驅(qū)馳行腳,決擇深奧。傳唱敷揚,博問先知,親近高德,蓋為續(xù)佛心燈,紹隆祖代,興崇圣種,接引后機,自利利他,不忘先跡?!?/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