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佛教徒,我們經常放生。如果如法地放生,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不夠如理如法,功德就不是很大。所以,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今天,我們講講有關放生的問題。大乘菩薩所有的行為,可以歸納為六種,這就是六度,六波羅密多。本來,大乘菩薩的見解、行為、修法,利益眾生、度化眾生的事業(yè)浩如煙海,但所有這些方便,均可以歸納成為六度。如果我們能如法放生,即使是放一條生命,也有辦法具備六度。如何具備呢?下面我們分別講述:如果能以加行發(fā)心、正行無緣、回向菩提的三殊勝攝持,放生就是非常殊勝的行善。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殺生的罪過無窮無盡。不要說無始以來,就是這一世,從出生到現在,殺生的罪過也有很多,足夠將我們趕向地獄,放生就是最好的對治力。同時還要發(fā)心,從此以后,不故意去殺害眾生,如果有這樣的決心,殺生的罪過是一定能清凈的,這毋庸置疑。如果不能這樣下決心,也可以在生命里選擇。譬如說從今天起,生生世世不殺蛇或不殺泥鰍,這樣發(fā)誓再放生的話,就可以清凈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殺蛇、殺泥鰍的罪過,但殺其他生命的罪過不能清凈。
放生是清凈殺生罪業(yè)最好的一種對治方法。但是,如果僅僅為了清凈自己的罪障去放生,雖然罪業(yè)可以清凈,但這不屬于大乘佛法。將放生作為自己清凈殺生罪業(yè)的對治力,還是發(fā)大乘的菩提心,全由自己選擇。過去無量的佛陀,包括釋迦牟尼佛,當初發(fā)菩提心的時候,發(fā)誓度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成佛之后自己成佛。但我們尚未成佛之時,他們已經成佛了。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釋迦牟尼佛違背了自己的誓言?不是。佛的悲心廣大,所以這樣發(fā)愿。因為他的發(fā)愿非常偉大,非常殊勝,所以能很快成佛。而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考慮一己私利,至今還在輪回里掙扎。所以,是否能夠成佛,一切取決于自己的發(fā)心。
有些人認為,魚市場的生命如恒河沙,我們買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所以很失望。那么多魚是買不完的,那么放生究竟有多大意義?想解救所有的生命,不要說我們,即使佛也無能為力。佛也只能度化有緣的眾生,面對無緣的眾生,佛也無可奈何。
放生也是這樣,即使你富如帝釋天,也買不完所有的生命。因為眾生是無邊無際的,佛度化眾生也有鞭長莫及的時候,我們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只有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眾生。每一個參加放生的人,都能得到同樣的善根,這在經書里有記載。譬如我們一百個人去殺一個人,這個罪過不是我們一百個人分,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殺一個人的完整罪過。
行善也是這樣。譬如說一百個人去放一條生命,每一個人都有放一條生命的功德,不是這一個功德一百個人分。我們現在已經放了將近兩個億的生命,參加放生的每一個人都能得到這份功德。這種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議,如果再加上如理如法地發(fā)心和回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一定能夠清凈我們所有的罪業(yè)。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沒有任何虛假。之所以要把這個小故事寫成短文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要殺生,要存善念,本來命數已盡,卻峰回路轉,皆因自己當初的一念之善。佛陀當初說過,善為大鎧不畏刀兵。這個善是“最厚的鎧甲”可護任何人,要說什么護自己最真實,那就是心存善念,一念善可抵萬馬千軍,可避一切災禍??傊嫔颇?,存慈心,水火不侵,災禍可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