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米阿彌陀佛接引銅像鑄造得成功與否,關(guān)鍵取決于10:1(即4.8米)中稿的塑造水平。而在佛教邊緣化長達半個世紀的中國大陸,要塑造一尊既形似(符合三十二相的度量),又神似(表達佛的慈、悲、威)的佛像,挑戰(zhàn)性甚大。這不僅考驗著佛像塑造者心中的佛性,同時也在考驗中國大陸眾生的共業(yè)能否感召出一尊莊嚴如法的佛像。
余在建東林大佛之前,對佛像知識幾近空白,原以為只要找好一個雕塑家,提要求,等驗收就可以了。詎料事情遠非這般簡單。雕塑家的專業(yè)水平或有稱許之處,然其大多信仰隔膜,因而對佛的內(nèi)在精神無從把握,當然也就難以用雕塑語言加以表現(xiàn)。這大概是中國大陸多數(shù)佛像形似而神不肖的癥結(jié)之所在。東林大佛的中稿塑造也同樣面臨這個瓶頸。鑒于此,余與大佛監(jiān)理同仁即與雕塑家進行了深度的互動討論,為其講解佛法,并參與樣稿修改全過程(大的修改有4次)??藢嵍裕瑬|林大佛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回顧大佛中稿誕生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小樣稿的確定。2003年11月與12月,兩次征集佛像小樣稿,經(jīng)過專家評審,遴選出孫紀元教授的小樣稿,作為修改的基礎(chǔ),經(jīng)半年的修改,驗收通過。
第二階段,中稿的前期修改。2004年6月由4稿放大到中稿,在武漢重工公司車間作放大泥稿,因近年關(guān),孫教授堅持改成石膏像,運回蘭州繼續(xù)修改。在此期間,余與明賢法師、陳偉居士多次前往蘭州參與修改。其間2006年3月,對中稿作了一次根本性的修改,中稿初步顯出大佛的風(fēng)范氣質(zhì)。
第三階段,中稿的后期修改。大佛鑄造單位招標結(jié)束后,孫教授的中稿便于2007年8月由蘭州運抵南昌桐青鑄造廠。各界人士及信眾紛紛前來觀瞻,不免又有許多評議。在基本肯定之余,普遍認為佛像略顯單薄,表情帶苦相。有一激進觀點甚至建議要推倒重來,等等。大家提出種種意見,說明大眾對佛像的觀注,代表著大眾希望佛像盡善盡美的心聲。于此,我們作了認真的回應(yīng),決定請參與過天壇大佛放樣的郭東清老師在原有中稿的基礎(chǔ)上進行修改。為確定好大佛的表情格調(diào),籌委會于2007年“10·1”佛七期間,向前來參加佛七的海內(nèi)外信眾作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四眾弟子大多傾向佛的歡喜相。由此,我們定下佛像格調(diào)——大氣、慈悲、歡喜相。郭東清老師是力量型雕塑家,每天在石膏像上揮斧修改,或添或減。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工作量,其敬業(yè)精神與強壯的體魄,令人贊許。后期修改過程中,有兩次大的修改。一是2007年10月,樣稿在氣度與表情上,比2006年3月稿大大地前進了一步,大眾也比較滿意。以此為模本,鑄了一尊4.8米的銅像,并且貼金,于2007年阿彌陀佛圣誕日開光,供奉在大佛指揮部的佛堂中。
中稿已鑄成銅像,正等待放大,似乎可以休息了。余主持4.8米銅像開光法事,端詳佛像,內(nèi)心感覺佛像的神韻氣度還不到位,便決定作最后一次修改。2008年3月春節(jié)后,余帶上侍者德亮師住在廠里,前后兩次,計二十余天,與郭東清老師討論、研究,講解阿彌陀佛的內(nèi)在精神,大平等的普度、無條件的拯救、無等倫的威德、不可思議的攝受力?;趾辍⒋蠖?、慈悲、威力,像大慈父,寧靜中歡喜,方正中威德,金色巨手的垂接,兩足寬大的穩(wěn)重,讓眾生由衷生起大皈依、大靠山、大安樂之心。這二十幾天與郭老師的互動修改,亦增進了余對阿彌陀佛的理解,內(nèi)心似有某種東西被喚醒。在寒冷的車間,我們在下面念著佛號,祈禱阿彌陀佛加持腳手架上的郭老師,能將佛的神韻再現(xiàn)出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一尊令大眾眼睛一亮的佛像出現(xiàn)了,這就是2008年6月樣稿。至此,余感覺已盡全力了,佛像的效果最后完成得如何只有等到大佛安裝完成,由大眾來評議了。
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走筆至此,余內(nèi)心唯有慚愧與感恩。慚愧自己福德智慧淺薄致令大佛工程進展緩慢。感恩諸佛菩薩的慈悲加佑,感恩恩師傳印大和尚的全力支持,感恩孫紀元教授與郭東清老師兩位雕塑家無我無私的傾力創(chuàng)作,感謝參與小樣中稿修改過程并提供諸多良好建議的明賢法師、鏡義法師、陳偉居士、密可水居士、歐陽學(xué)明居士、李宏偉居士、陳鎮(zhèn)波先生、段啟來教授等。其中陳偉居士自始至終參與,對中稿的藝術(shù)把控貢獻最大。借此短文,對參與大佛中稿創(chuàng)作與修改的諸同仁馨香祝福。最后,祈愿阿彌陀佛接引大銅像,經(jīng)久住世,廣度人天。
南無阿彌陀佛!
今日與諸君相見,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
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古今來關(guān)于放生能延壽等之果報事跡甚多,今每門各舉一事,為諸君言之。
一、延壽。張從善,幼年嘗持活魚,刺指痛甚,自念:“我傷一指,痛楚如是。群魚剔腮剖腹、斷尾剖鱗,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彼毂M放之溪中,自此不復(fù)傷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杭州葉洪五,九歲時得惡夢,驚寤,嘔血滿床,久治不愈。先是彼甚聰穎,家人皆愛之,多與之錢,已積數(shù)千緡。至是,其祖母指錢曰:“病至不起,欲此何為?”盡其所有,買物放生,及錢盡,病遂全愈矣。三、免難。嘉興孔某,至一親戚家,留午餐,將殺雞供饌。
孔力止之,繼以誓,遂止。是夕宿其家,正搗米,懸石杵于朽梁之上,孔臥其下。更余,已眠,忽有雞來啄其頭,驅(qū)去復(fù)來,如是者三??撞粍倨鋽_,遂起覓火逐之。甫離席,而杵墜,正在其首臥處??姿煳螂u報恩也,每舉以告人,勸勿殺生。四、得子。杭州楊墅廟甚有靈感,紹興人倪玉樹赴廟求子,愿得子日殺豬羊雞鵝等謝神。
夜夢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殺愿,何耶?”倪叩首乞示,神曰:“爾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物之多子者莫如魚蝦螺等,爾盍放之!”倪自是見魚蝦螺等,即買而投之江,后果連產(chǎn)五子。五、生西。湖南張居士,舊業(yè)屠,每早宰豬,聽鄰寺曉鐘聲為準。一日忽無聲,張問之,僧云:“夜夢十一人乞命,謂不鳴鐘可免也?!睆埬钏字i適有十一子,遂乃感悟,棄屠業(yè),皈依佛法,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來事,預(yù)告命終之日,端坐而逝。經(jīng)謂“上品往生須慈心不殺”,張居士因戒殺而得往生西方,決無疑矣。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