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原本是要體現(xiàn)佛教眾生平等、慈悲為懷的信仰精神。應盡力避免僅從貪求功德的功利心出發(fā)、罔顧放生后果的放生行為。隨著環(huán)境的不斷污染,加上現(xiàn)代養(yǎng)殖業(yè)擴張,因而找到適合被放生動物日后生存的放生地點越來越困難,因此組織放生,不僅要有悲心,還要有智慧和必要的知識,慎重抉擇與實施,避免善事變?yōu)閻菏?,或造成新的生態(tài)問題,為外界所詬病。
斷殺茹素,提倡健康的飲食習慣;抵制或減少購買用動物制作的產(chǎn)品,努力尋求替代物品;節(jié)約石嘴山,反對奢侈浪費,投身環(huán)境保護;教育后代關心愛護動物,不虐殺幼小動物;支持國家各種自然保護區(qū)和動物保護園區(qū),參加或配合社會各種環(huán)境保護組織、動物保護組織的活動,熱心保護救助國家珍稀動物;參加植樹造林、改善環(huán)境、水質(zhì)凈化、垃圾清理等社會公益活動實際上也都具有放生的含義。維護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使社會各界認同和支持佛教放生護生的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佛教慈善公益更應以人為本,逐步轉向對人類的關懷上來。如助殘、養(yǎng)老、助孤、助學等方面,這是更大意義的放生。
放生、護生的行為定要在符合法制、適應信教群眾等方面與社會合拍,考慮到近年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安全、適合動物生存的野外環(huán)境越來越少,加上很多動物放生后并不能適應環(huán)境難以存活,集中、大量的放生給當?shù)厣鷳B(tài)帶來的問題等等,這都昭示著佛教放生活動,必將逐步走上“如法如律,依法依規(guī)”和“科學放生,積極護生”的大道!
莫把“放生”演繹成變味的善舉古語有云:“正旦放生,示有恩也”。說到放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再后來,放生逐步演變?yōu)榉鸾痰囊环N積累功德的善舉。時至今日,人道主義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旋律,為求生存宰殺其他生物無可厚非,這是萬物生存的至高法則,但作為被稱為萬物靈長的人類,也已逐漸開始尊重世間生命的可貴,放生也開始變成一種較為平常的從善行為。
放生,本意是好,但結果卻不常常盡人意。無獨有偶,曾有相關漁政部門放生極具殺傷力的巴西龜,險些對其他物種造成威脅;還有海南三亞某文化旅游區(qū)內(nèi)以放生點作為撈金利器,對各種國家保護動物明碼標價。這些不考慮后果的無知之舉和借善心大發(fā)橫財?shù)牟涣x之舉都已經(jīng)讓放生這項充滿了人性和大愛的舉動變了味。
不是所有的動物都適合重歸自然,看似簡單的放生行為更需要縝密嚴謹?shù)那昂笏紤]。否則,你的善舉,可能把它們送進另一條死胡同,因此放生并不像看起來那么簡單。放生應該具備嚴格的條件,不僅要求放生者具備寬厚的仁慈心,能夠選取合適的放生地,對被放生的動物更是有嚴格的要求,它們要足夠健康,更重要的是野外生存的能力。
有的動物本就屬于家養(yǎng)動物,卻被當做行善的工具放歸野外,任由放生者的一廂情愿讓其回歸自然,結果便是禽獸把它們送進了墳墓。還有一部分動物淪為賺錢工具,反而是“二次”傷害。中國平均每年放生2億只小動物,據(jù)外媒不完全統(tǒng)計,有超過五成的動物屬于“二次以上放生”,這樣就是說,有多半的動物在你送歸自然后有鬼使神差般地回到了動物供應商的手里,放生被演變成了赤裸裸的形式。
一切的善舉皆應建立在和諧共處的基礎上,我們?yōu)榈氖蔷S持生態(tài)平衡、物種平衡,而不是心血來潮的“大赦天下”,否則本是造福生靈的善舉就會被演繹得變了味兒!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