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位老僧,在峨眉山高峰結(jié)茅庵隱居。老僧終年不下山,不吃飯,不喝水,閉目打坐。有一個小和尚跟著他,不時下山買米做飯自己吃。就這樣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隨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睜開眼睛,對徒弟說:“我要走了,你好好呆在這兒,不要下山”。徒弟聞此言牽著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師父離去。老僧勸慰說:“不要悲傷,我們師徒還有見面的一天?!彼鞆男渲腥〕鲆环嬢S,上面畫著老僧的形像,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沒有眉毛。老僧要徒弟珍藏師父肖像,說:“我走后,經(jīng)過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見人就拿出畫給他看。如果有人幫你為肖像畫上眉毛,那人就是我?!苯淮辏仙惋h然而去。
不久張獻(xiàn)忠流竄入四川,使川民血流成河。老僧的徒弟恪遵師父吩咐,沒有下山,所以性命得以保全。十二年的期限到了時,徒弟才下山,此時清兵入關(guān)后,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稱大清世祖章皇帝,年號順治。
小和尚輾轉(zhuǎn)云游了十多年,走遍天下尋找?guī)煾?,卻一直沒有找到。后來徒弟討飯討到北京,恰逢順治帝到郊外狩獵。小和尚不知這是皇家隊(duì)伍,只牢記師父的囑咐,于是竟上前冒犯御駕,請求順治帝看畫。侍衛(wèi)大驚,想逮捕老僧徒弟,順治帝卻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開畫軸來過目。小和尚打開畫卷后,順治帝一看,詫異的說:“這肖像怎么沒畫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硯臺、毛筆來,順治帝親手為肖像添上了眉毛。
老僧徒弟此時早已淚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師父,我可找到你了!……”。眾人面面相覷,順治帝也吃驚不小。于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囑咐原原本本說了一遍。順治帝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怪不得總有出家的念頭冒出來。
1638年3月15日出生的順治帝,馬上要過23歲生日時,于1661年2月5日,黃歷正月初七子刻,拋棄帝位出走,與徒弟遁跡于普陀山深巖之中。世祖離位后,皇三子玄燁于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史稱康熙帝。康熙帝六下江南,目地之一就是探訪順治帝蹤跡,但未如愿。
順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zhuǎn)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
來時糊涂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也無歡喜也無悲。
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閑誰得知?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閑。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qū)沂婪N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fù)西,為人切莫用心機(jī),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dāng)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zhàn)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那先比丘說法:用智慧回答不信佛的人有一位聰明的那先比丘,從他的智慧流露事跡中,可以知道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奇人。有一次,彌蘭陀王故意要非難那先比丘,就詰責(zé)他說:“你跟佛陀不是同一個時代,也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怎么知道有沒有佛陀這個人?”
那先比丘反問他說:“大王,您的王位是誰傳給您的呢?”
“我父親傳給我的?。 ?/p>
“父親的王位是誰傳給他的?”
“祖父?!?/p>
“祖父的王位又是誰的?”
“曾祖父啊!”
那先比丘繼續(xù)問:“這樣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您相不相信您的國家有一個開國君主呢?”
彌蘭陀王正容回答:“我當(dāng)然相信!”
“您見過他嗎?”
“沒有見過?!?/p>
“沒有見過怎能相信呢?”那先比丘又問。
“我們的開國君主制定了典章、制度、律法,這些都是有歷史記載的;所以,我雖然沒有見過他,但是,我相信他一定存在的?!?/p>
那先比丘微笑頷首說:“我們相信佛陀確有其人,因?yàn)榉鸾桃灿蟹?、法、僧,有?jīng)、律、論;有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歷史事跡,決不是虛構(gòu)不實(shí)的人物,這個道理與你們有開國君主是相同的!”
彌蘭陀王無法藉此非難那先比丘,又想到另一個難題,他問:“佛教常常講:人們第一快樂就是證悟涅槃,達(dá)到不生不死不滅的境界。那先比丘啊!你已經(jīng)證悟涅槃了嗎?”
那先比丘謙恭合十:“慚愧,還沒有!”
彌蘭陀王得意地問:“既然沒有證驗(yàn)過,那么,你怎么知道有涅槃的境界呢?”
要是拿這個問題來問各位,你們怎么回答呢?
那先比丘不直接回答,反問彌蘭陀王:“大王,假如現(xiàn)在我拿一把大刀把您的膀子砍掉,你痛不痛?。俊?/p>
彌蘭陀王變色說:“當(dāng)然痛!哪有膀子砍斷了不痛的!”
那先比丘追問:“您的膀子又沒有被人砍斷過,您怎么知道痛呢?”
彌蘭陀王答:“我看過別人被砍斷膀子的痛苦情狀,我當(dāng)然知道痛啊!”
那先比丘微笑致意道:“大王啊,我也同樣地看過別人證悟涅槃時候的快樂,所以我當(dāng)然知道涅槃境界的美妙??!”
彌蘭陀王這個疑難又被駁倒,還是不服,便絞盡腦汁,第三次發(fā)問:“你們出家人奉信慈悲為懷,你怎么去原諒你的仇敵呢?”
那先比丘開顏笑了:“大王,如果您的腿上長了一個膿血瘡,您會把腿子砍掉嗎?”
“不會!”
“那么,大王您怎么辦呢?”
“細(xì)心地清洗它,給它敷藥,時間久了,瘡就好了!”
那先比丘說:“是了!仇敵、壞人就像一個膿瘡,不去照顧、醫(yī)療,就會蔓延惡化,所以必須用法水去清洗,使他們棄邪歸正,改過自新,這跟大王您護(hù)持腿上的膿瘡是同樣的道理!”
彌蘭陀王點(diǎn)頭稱善,仍然不能心服口服,想一想又計(jì)上心來:“你們常常勸人要修來生福,你們既沒有經(jīng)歷過死亡,怎么知道人死之后還有來生呢?”
那先比丘和譪地回答:“這就好比柳柑,果實(shí)成熟了以后掉在地上,果肉腐爛了,可是種子卻埋在土壤里,一等到時機(jī)成熟,就會萌芽、成長,茁壯為一棵柳橙樹。人的身體只是四大暫時的假合,等到幻境破滅,軀體也就死亡了,可是業(yè)識卻能不斷生死流轉(zhuǎn),就像柳橙的種子一樣地在六道輪回中生生不息,不止有一個來生復(fù)蘇,而且有無限個來生?!?/p>
彌蘭陀王心有不甘,又提出第五個問題來質(zhì)疑,一個比一個更難回答,但那先比丘智識過人,胸有成竹,依舊微笑著一一開示。
彌蘭陀王問:“你們出家人愛不愛自己的身體呢?”
那先比丘:“身體只是四大五蘊(yùn)和合的色身,我們出家人是不愛的!”
彌蘭陀王一聽,正中下懷,立刻狡黠地反駁:
“哦!你說你們不愛自己的身體,但是,你們出家人一樣穿衣、吃飯、睡覺,還不是在保護(hù)這個色身?若說不愛,豈不是自相矛盾?”
那先比丘一笑而罷,另作別解:
“大王,如果您身上長了一個膿包,您愛不愛它呢?”
“包?那么臟的壞東西,誰會喜歡它?”
“既然不喜歡它,為什么要把它洗凈、敷藥,時時守護(hù)它不使惡化,每天看看它有沒有好一點(diǎn)?若說不喜歡包,這種做法不是自相矛盾嗎?”
彌蘭陀王很不服氣地辯駁:“我是為了身體的健康才要保護(hù)它的!”
那先比丘擊掌而笑:“這就對了!出家人不愛這個身體,但是為了借假修真,也不得不照顧這個空幻的身體??!”
彌蘭陀王屢仆屢起,緊接著又問:“釋迦牟尼佛能不能知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三世因果呢?”
“佛陀具有大神通,當(dāng)然能知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了!”
“既然如此,為什么他不把所有的神通教給你們,讓諸弟子迅即知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業(yè)障,不就通通開悟了嗎?何必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讓你們慢慢歷練呢?”
聰明的那先比丘舉重若輕,先問:“大王,如果您是個醫(yī)生,是不是就知道各種治病的百藥呢?”
“當(dāng)然啦!醫(yī)生對于什么藥能治什么病,是通通都要知道的??!”
“既然醫(yī)生知道百草藥性,他能不能把所有的藥都開給一個病人吃呢?”
彌蘭陀王大不以為然的回答:“當(dāng)然不能!治病要對癥下藥,慢慢地一味配一味的調(diào)理,病人才會好,怎么能胡來!”
那先比丘順勢說:“同理,佛陀傳授佛法也要因材施教、對癥下藥,要依照弟子根器的不同,一點(diǎn)一點(diǎn)逐步傳授,才能如法得道??!否則,偃苗助長,反而弄巧成拙!”
彌蘭陀王面露贊嘆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對答如流的智慧,繼續(xù)問到底的說:
“那么,請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嗔恨心,會不會發(fā)脾氣?”
那先比丘答:“佛陀沒有嗔恨心,當(dāng)然不會發(fā)脾氣?!?/p>
“可是,經(jīng)典上這么記載:有一次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帶著五百徒眾來聽經(jīng),佛陀卻很生氣地斥責(zé)他們:‘出去!出去!’這不就是嗔心使然嗎?”
“這事是有的!”那先比丘耐心闡釋說:“舍利弗與目犍連的確帶了五百徒眾來參加法會,但是這五百個人成群喧鬧,不尊重莊嚴(yán)法會,佛陀喝斥他們出去,并不是出于嗔恨心,而是出于慈悲心。這就好比大地覆載我們,一切如如平等,如果你在地上跌倒了,這是你自己不小心的緣故,你能怪大地對你不好,對你生氣嗎?”
彌蘭陀王頻頻點(diǎn)頭,心服口服。
各位聽了這么多非難的問題,仔細(xì)思量,就可以體悟出那先比丘是何等大智慧!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