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盛年時期在“九省通衢”武漢的弘法活動,可謂其一生中最為精彩的歷程。大師不僅受到當時武漢大批軍政商界俊杰與普通群眾的熱情擁戴,更使這座城市成為中國近代“新佛教運動”的發(fā)源地,在全國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2017年3月,適逢太虛大師圓寂70周年紀念日,武漢市佛教協(xié)會、武昌佛學院將舉行盛大紀念活動,緬懷大師,策進來學。
面對晚清以來日益不振的佛教局面,以太虛大師為領袖的佛教四眾弟子,繼承祖德宏愿,以弘法利生、振興佛教為己任。20世紀上半葉的華夏腹地,由太虛大師指導、居士群體組建的漢口佛教正信會,成為“教界黃埔,法將搖籃”之武昌佛學院的堅強后盾。一院一會,同愿同德、熱切呼應、互相助力、相得益彰。
“漫漫而修遠”的濟世利生之路上,佛教正信會懷抱“弘通佛法、昌明佛化”之理想,立足正信,引領正行,擔當時代,弘范全國,建設成為信仰扎實、關懷深厚、組織完備、建制成熟的全國性居士組織典范,不僅發(fā)揮出巨大而活躍的護法正能量,更將佛法的全面關懷契理契機地融入到社會大眾中去。太虛大師由人生關懷進至法界圓成的救世熱度與信仰深度,得到層次豐富、關照全面的落實;其建設人生佛教、構建新時代佛教團體的弘法理想,彈奏出最富生機、最具活力的時代強音!
今日,武漢作為國家“中部崛起”戰(zhàn)略中的核心大都市,可謂是中土地域的丹田地位,正待發(fā)力而將國家與民族復興之勢,運化于祖國四肢百骸之域。同樣,大乘佛教的復興也必將以武漢為重鎮(zhèn),現(xiàn)中部崛起之勢,走向盛世重興的光明未來。武昌佛學院的堅守與傳承,無疑將扮演肩負重任、引領時代的前沿角色。
值此大師圓寂70周年慶典之際,謹輯居士正信會篇,匯集展示佛門四眾護法弘教、上下求索之團結與勉力,提振信仰,砥礪精神!
一、響應時代召喚:喚醒傳統(tǒng)信仰,凝聚社會精英
(一)武漢地區(qū)民眾信仰基礎深厚
據(jù)《湖北省志·宗教》對佛教方面的記載,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湖北地區(qū),大致經(jīng)歷了鄂州譯經(jīng)、襄陽奠基、荊州弘揚、玉泉立宗和禪起蘄黃的一個發(fā)展過程,歷史久遠,基礎深厚。然而“在19世紀以前,湖北佛教只有佛學觀點不同的教派,沒有佛教團體。20世紀初葉(清末數(shù)年間)才開始有佛教團體?!?/p>
晚清民國時節(jié),佛教衰落,內(nèi)部腐化,弘化不興。太虛大師所作《漢口佛教會創(chuàng)始記序》曾記載了他剛到武漢講法時的情形:“憶予民國七年應李隱塵、陳元白居士請來漢口開講起信論,常聽者僅七人耳。至九年,講楞嚴于武昌,曾至漢口講演三日,時有信心者三四十人。遂即發(fā)起佛教會,因主持得人,繼續(xù)從事于建設,乃有今日之結果?!?/p>
然而武漢作為中華文明腹地之核心重鎮(zhèn),其悠久的佛教發(fā)展史與深厚的民眾信仰基礎,并未隨著時代的飄搖而隱沒。一經(jīng)太虛大師振作革新精神的號召,武漢佛教復興頓成燎原之勢。
(二)漢口佛教會堪為當時最成功的佛教組織
1919年在太虛大師支持下,武漢居士大德王森甫、李隱塵、陳元白等人建創(chuàng)辦漢口佛教會——即佛教正信會的前身。
而在此前后,中國佛教總會在湖北地區(qū)的支分部、上?!坝X社”的漢口分社、華嚴大學、武漢佛化新青年會、漢口佛化女居士林、武漢佛教圖書館、武昌賢宗初級學校等一系列佛教機構陸續(xù)成立,武漢佛教呈現(xiàn)一片光明景象。
而漢口佛教會(創(chuàng)立9年后改組為佛教正信會),不僅有力回應了新時代的大潮流,并且成長為當時最成功的佛教組織,在上世紀30年代前后曾達六萬余會員,為我國近代佛教界最大的居士組織,也是后來中國居士組織的雛形。佛教正信會與武昌佛學院是當是武漢地區(qū)最重要的兩大佛教組織,均對當?shù)嘏c當時,以至全國與后世帶來了巨大的積極影響。
(三)居士精英攜手籌建
1918年10月,初涉漢皋,廣結法緣,講經(jīng)十分順利,常來聽受者均為武漢各界要人,他們?yōu)榇髱熞院笤谖錆h的弘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而武漢佛教居士界興起學佛熱潮,亦“自此開其端緒”。
1920年10月,大師再至武昌,寓皮劍農(nóng)家,設講座于湖北省教育會會議廳,講《楞嚴經(jīng)》,編《楞嚴研究》為講義。大師于講經(jīng)會傳授皈依戒。李隱塵、李時諳、王森甫、滿心如、陳性白、趙南山、皮劍農(nóng)、蕭覺天、楊顯卿、孫文樓、劉東青等武漢軍政商學界名流,執(zhí)弟子禮者三十余人。武漢學佛之風,于是大盛。據(jù)孫山《武漢庚申居士歸戒錄》記載,當時信眾請求皈依者接踵而起,總計達一百一十九人。且皈依者多年高德劭,社會賢達,實極一時之盛。
武漢眾居士遂于1920年9月,公舉李隱塵慧心居士為會長,王森甫慧力居士副之,就夏口縣農(nóng)會為辦事處,成立漢口佛教會。考慮到會務、流通經(jīng)典以及《海潮音》的編輯發(fā)行,漢口佛教會決定自辦會所。雖然王森甫居士提供會所場地,但是僅靠會員認捐的資金不足以建立新會所,資金短缺成為制約漢口佛教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為解決資金之憂,漢口佛教會“由李龍庭、李隱塵、湯鑄新三公柬請武漢政商各界,當場獲捐萬金”,此后更是到愛心居士胡湯佩林女居士的大力援助,最終將新會所完工。新會所的建立以及《海潮音》的發(fā)行,加速了漢口佛教會的成長進步,也為將來改組后發(fā)行《正信》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成為漢口佛教會的發(fā)展的重大契機。
在整個佛教正信會的歷史上,居士團體尤其是其中的精英人士起到了巨大作用,這也成為太虛大師在武漢弘化格局的重要特質。作為佛教正信會的主要領導人,或為知識界精英,如張純一居士,曾在武昌文華學院、燕京大學、南開大學任教,對先秦諸子、佛教、基督教有相當深的研究;或為商界巨賈,如正信會第二任會長王森甫居士,為武漢巨賈,曾任中國紅十字會漢口分會會長,和漢口總商會會董,利用他自身的影響力,紅十字會漢口分會、漢口總商會對佛教正信會都有過幫助和合作;或為政界人士,如繼任會長李子寬居士、副會長羅奉僧居士。他們憑借著自身影響力,成為佛教正信會的一面旗積,對佛教正信會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代佛教學者:徐文明當代佛教學者:徐文明
徐文明,1965年11月生,河南濮陽人。1987年畢業(yè)于鄭州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y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河北禪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佛教、中國哲學,在禪宗、佛教史方面著力較多,喜歡鉆研佛教史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對禪宗西土傳承、早期禪學史、曹洞宗等較有興趣,并有系列論文問世。主要著作有《中土前期禪學思想研究》(佛光出版社,2001年)、《輪回的流轉》(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入自在-王安石與佛禪》(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發(fā)表論文五十余篇。
主講課程:宗教學、哲學概論、佛教哲學、禪宗公案選講等。
主要論文目錄:
01.《菩提達摩考》,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94,1、2期合刊
02.《現(xiàn)實與超越》,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94,4
03.《中臺頂上大泉名稱的演變與二十八祖說的始起》,五臺山研究95,1
04.《新儒家與文化重建》,學術界96,1
05.《慧光法師生卒年考》,佛學研究第五期(96)
06.《論葛洪的文藝美學思想》,文藝研究97,3
07.《出世之教與治世之道》,北京師范大學學報97,3
08.《梁譯〈大乘起信論序〉考證》,國學研究第四卷(97)
09.《〈金剛三昧經(jīng)〉作者辨》,中國文化研究97,4
10.《唐代詩僧皎然的宗系和思想》,收入《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書,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12
11.《胡適〈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指謬》,原學第六卷(98)
12.《章安灌頂大師與隋煬帝的恩怨》,東南文化98增刊,1
13.《天臺宗玉泉一派的傳承》,佛學研究第七期(98)
14.《最美的是和平》,佛教文化99,3
15.《此湛然非彼湛然》,世界宗教研究99,2
16.《“正信”才是“迷信”的天敵》,佛教文化99,5
17.《龍樹的時代略考》,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二期(1999年10月)
18.《慈恩宗衰亡的原因探析》,載《玄奘研究-第二屆銅川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陜西師大出版社1999年11月
19.《迦膩色伽王與大月氏王系》,中華文化論叢第二輯,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
20.《禪宗第八代北宗弘正大師》,敦煌學輯刊99,2
21.《追星也成學界風》,粵海風2000、1
22.《富那夜奢與付法傳承》,貴州社會科學2000,2
23.《洞山良價與曹洞宗源》,浙江學刊2000,3
24.《智詵與凈眾禪系》,敦煌學輯刊2000,1
25.《藥山惟儼的宗系和禪風》,載《世紀之交的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26.《玄高從學佛跎跋陀羅的一樁公案》,中國哲學史2000,3
27.《唐衡岳大律師希操考》,船山學刊2000,3
28.《呂澂與佛學研究》,載《中國當代社科精華》哲學卷,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禪門三百丈大師考》,佛學研究第九期(2000)
30.《天命五年后金國的大福晉》,甘肅民族研究2000、4
31.《慧瓚禪師的宗系和思想》,五臺山研究2001、1
32.《六祖惠能的生平和思想》(碩士論文),法藏文庫第二輯,佛光出版社2001
33.《師子比丘與后四祖》,貴州社會科學2001、2
34.《論五行中的金》,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1、2
35.《德山與洞山二支關系初探》,北京大學學報2001、2
36.《曹洞宗歸宗青原一系的原因初析》,普門學報2001、2
37.《曹洞宗禾山一支歸宗南岳之一證》,宗教學研究2001、1
38.《曹山本寂禪師的禪法思想》,世界宗教研究2001、2
39.《末田地與付法傳承》,華林第一卷,中華書局2001年
40.《志遠與法華傳記的著作時代》,《光山凈居寺與天臺宗研究》,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41.《六家七宗與般若性空論》,少林文化研究論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42.《漫話彌勒佛》,世界宗教文化2001、4
43.《通貫大小 融鑄古今》,普門學報2002、1
44.《"四日并出"只是傳說嗎?》,法音2002、2
45.《一枝三葩 三車一乘》,世界宗教研究2002、1
46.《洞山良價與曹洞宗風》,普門學報2002、2
47.《蘇洵王安石思想異同論》,清華大學學報2002、2
48.《神會早期史事及其在六祖門下的地位》,圓光學報第六期
49.《永嘉證道歌》與二十八祖說的始起,中國禪學第1期
50.《試論禪宗的"不說破"與西方語言教學理論"默教法"的關系》,(合著)《曹溪禪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1.《僧叡的生卒年代與思想》,《覺群·學術論文集》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2年11月第1版
52.《阿育王與前七祖》,中國哲學史2002、4
著作:
1.《智、信、勇》(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97年。
2.《中國佛教文化大觀》(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中土前期禪學思想研究》,法藏文庫碩士、博士論文集第六卷,佛光出版社2001年。
4.《輪回的流轉》,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5.《出入自在-王安石與佛禪》,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目錄 1 2 3 4 5 6 7 8 9 10
6.《傳統(tǒng)與超越: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詮釋》(合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待出版:
1.《曹溪原本六祖壇經(jīng)校注》,中華書局(收入凈慧法師主編之《中國禪宗典籍叢刊》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