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竹仁波切答:輕視任何部份的佛法,都是極不善的心態(tài),而且會有嚴重的果報,這是佛陀所親說的。小乘的修持基于出離心,透過修證人身難得、生死無常、六道之苦等教法而成就厭離生死苦海之出離心,依靠皈依、因果及空性見等修持而成就解脫,這些教法皆為佛陀之金口親說。如果說這些教法低級,就正是輕視佛陀的開示,也就是貶謗法寶。小乘道上的修持項目是大乘道的基礎。難道大乘行者不需要證悟人身難得、生死無常等佛法嗎?難道大乘行者就不依靠皈依法門及因果教法嗎?還有十二因緣與四圣諦等也都屬于小乘道上的教法。大乘行者要發(fā)為利眾生而欲成佛的菩提心,若對眾生之苦沒生起悲心,如何能生出要不顧一切地利益他們的菩提心?但如果對自己處于六道之苦都不畏怕厭惡,哪里會對同在六道中的眾生之苦生起悲心呢?由此可見出離心乃悲心及菩提心之前行基礎。沒有小乘共道的基礎,就不可能真正入于大乘之修持。大乘行者雖然并不以自己的解脫為修持目標,但卻需要大小二乘的共通教法方能成就;我們以持戒為行善止惡的一種方法,其中大部份戒律也是出自小乘教法的。我們雖自稱為大乘弟子,但卻未真正具有菩提心,甚至連圓滿的小乘出離心也未真正生起,所以千萬勿自以為是大乘而輕視小乘的行者。小乘的行者及證道者包括了很多大阿羅漢,貶視小乘行者的人,同時也是在貶謗圣僧寶。
念佛可得四種殊勝的果報念佛法門之殊勝----四、果報殊勝。除了這現(xiàn)世可獲得的利益之外,念佛人說他果報殊勝。那么念佛人有四種果報殊勝:第一個就是前面所講的他一定可以往生,一往生就離開輪回,只要一到了極樂世界就離開了輪回。再來說念佛人可以了生死,因為修念佛法門的人容易進入實相念佛。我們參禪要悟其實是很困難的,但是如果參禪人經由念佛法門的幫助,那么要眼見佛性,要能夠到達實相念佛的境界是很容易的。從修證的果位來講,如果能夠到了實相念佛的境界,已經是即將要斷了分段生死了,因為已經到了菩薩十住了,那么再經過十行、十回向,那就斷了分段生死了。所以說如果能夠進入實相念佛,那么一步一步的邁向斷除分段生死的這個階段的話,分段生死斷了以后,那就相當于是菩薩四果了,等于就是他就有能力真正的不會在這個三界當中輪回生死??墒悄?,唯除說這個菩薩因為他要救度眾生,他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所以他還會留惑潤生,有能力可以出離生死,但是為了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所以他會留惑潤生繼續(xù)在三界當中去修學。那第三點說念佛可以具足戒定慧的這三無漏學。首先來講這個戒學:一般人受戒的時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說受戒的時候向你說有十重戒----不可以殺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盜啊、不可以妄語啊、不可以喝酒啊……不管是這個十重戒或是五戒,這個都是有戒相的,所以它是屬于“相戒”。不管是修習有相念佛或者是無相念佛,如果能夠念佛到達事一心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我們前面所講過的有相念佛三昧的狀態(tài)或者是說無相念佛三昧的狀態(tài),那就不會造作三惡業(yè)。他的身口意的惡業(yè)都不會犯,那么身口意的業(yè)不會犯,當然就不會去犯那些有相戒所遮止的那些行為,這樣子叫做“定共戒”。一般講定共戒是說你要證得初禪,有這個禪定的功夫然后安住在禪定的境界,然后不會去造作身口意的三業(yè)??墒侨绻f是念佛念到事一心得有念佛三昧的念佛人的話,那么他同樣也是有事一心的這個功夫,那么在這個事一心的境界當中,當然他也不會犯這些身口意的這些惡業(yè),所以說他就是有了定共戒。那么如果進一步的去體究念佛,到了親見自性彌陀,那就稱為理一心,這個時候自然就不會犯戒,我們稱它為“性戒”,叫作“道共戒”。什么叫作“道共戒”?就是因為經由見道證道而能夠持守這個戒。那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能夠轉依所親證的自性彌陀----清凈無為的體性,轉依了清凈無為的自性彌陀,那么認知到說自己的五陰身,自己一切的我所無非都是虛妄,那么當然就能夠消除貪瞋癡的心,當然就不會去造作身口意的這些惡業(yè)。那么以上說的就是,依著修學念佛法門而能夠成就的這個戒學。另外還有定學,前面有講過說念佛念到有念佛三昧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事一心了,這個事一心的時候,那這個就是有了定了嘛。在動中能夠住于定中,動中也不離定,這個就是定力,真正會修定的人是在動中修。那么念佛在動中修,所以有相念佛三昧也好、無相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的時候,這個時候時時刻刻在動中也好、在定中也好,都是在一心的狀態(tài),這就是定學。可是這個是事相上的定,所以說是事一心。乃至于說能夠眼見佛性,那么已經到達了實相念佛的地步的話,這個時候時時刻刻都能夠照見自性彌陀,時時刻刻都能夠看見自己與一切有情的佛性在顯現(xiàn),當然不會再去思索世間的瑣事,那么如果有所思索的話一定是為了佛法、一定是為了眾生,這個我們就稱為理一心,這樣子不念世間法,說它叫作理一心的定。以上說明的念佛法門可以具足事一心、理一心的定學,接下來就是慧學。經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德,我們可以知道從念佛法門可以得到戒學和定學的那些的過程跟功德受用,這些事屬于事相上的世間的慧,你了知有這些的功德作用。那么如果說是到了實相念佛的地步,證到了空性了,知道什么是不空,空與不空、空與假、有與無都了然分明,這個時候就證到了理一心,就知道說“空有不二”,這個是實相,就是第一義,這就是出世間的慧。所以說念佛也可以具足慧學。
那么從上面我們可以說明念佛法門是非常的殊勝。但是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要知道我們前面所述的學佛的目的:是要學佛的知見、是要親證自己的摩尼寶珠——如來藏、是要成佛。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但是每一個法門的修持,到最后都必定會與第一義諦相應,也就是跟實相相應。不管你是哪一宗的,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有因緣修持到與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是“禪”啊,就是禪宗的“禪”,而且禪宗的禪是般若,不是定。所以說依著念佛法門的種種的轉折去修學,那么你就有因緣可以有體究念佛、可以明心開悟、可以眼見佛性、可以實相念佛。所以說只要知道這個轉折,知道念佛其實就是修禪,那么這樣子修禪人有更實際、更方便的方法來達到學禪所要達到的明心見性的目標。
以上粗略的介紹了念佛法門的殊勝,以及種種念佛法門的層次與階段。下一個單元,我們要由蔡老師為大家詳細的說明修學念佛法門所應具有的那些福德資糧,也就是要解說“三福凈業(yè)”。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05集 念佛法門之殊勝與禪凈圓融 正源老師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