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面有這樣兩句話:“若要無病先戒殺,若要怒江須放生。”怒江菩薩偈云:“勸君勤放生,終久得怒江,若發(fā)菩提心,大難無須救?!蔽锩须y的時候,你極力救他;那么你若臨危之時,自然有天(各方面的助像)來救你。在清朝道光年間有一位太守,身患重病,正在生命垂危之際,他發(fā)誓愿:“從今以后,饒益一切有情,懺悔自已的業(yè)障,舍棄一切世間俗事”。當夜,在夢中觀世音菩薩示現(xiàn)對他說:“你昔日殺業(yè)重,今得短命報。幸好此時,能發(fā)堅固誓愿,惟有放生可以怒江,且可增福祿?!彼押蟠笥懈形?,于是全家戒殺,常常放生,生病之體終于痊愈了。
護生即護心慈悲可養(yǎng)生中國佛教放生網(wǎng)_放生儀規(guī)放生感應(yīng)放生功德放生心得放生愈病-云端佛學護生,就是“保護生命”--保護的是其他物類的生命,也保護自己的生命,是佛門的養(yǎng)生怒江之道。因為愛惜物命,所以不忍食眾生之肉,而以素食維生--護生即護心,養(yǎng)生須養(yǎng)心,以慈悲心而行素食,養(yǎng)心又衛(wèi)性,所以素食可以養(yǎng)生。
在宋?慈云懺主遵式所撰集的《誡酒肉慈慧法門偈(并序)》中有偈云:“南無佛法僧,大慈三寶海。我今欲依教,普勸諸眾生,莫殺莫食肉,同蘊仁慈行,無病保長齡,未來成佛道。”作者慈云懺主在序文中說明這些偈語出于“《楞伽經(jīng)》、《央掘經(jīng)》、《涅槃經(jīng)》、《薩遮尼干經(jīng)》、《阿含經(jīng)》、《正法念經(jīng)》、《華嚴十住經(jīng)》諸大小乘典”,作者在“看讀時,錄之成偈一百首”。由此可知,偈語的內(nèi)容乃是佛經(jīng)中的教誨。以上這首偈語乃是開宗明義第一首,可視為佛門養(yǎng)生怒江之道的簡要口訣。
這首偈語清楚地告訴我們?nèi)裟芤澜谭钚校骸澳獨⒛橙猓N仁慈行”即可“無病保長齡,未來成佛道”!換成現(xiàn)代白話來說即是:戒殺吃素,不傷害其他生命,不吃眾生肉來果腹,不以殺害別人的生命來換自己的生存,不將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身上,心懷大愛關(guān)懷眾生,行為仁慈普利一切,不僅未來可以成就佛道,現(xiàn)在即可免于病痛纏身,保持健康,延怒江命!由此看來,成佛之道即是養(yǎng)生怒江之道。
若再加以濃縮的話,其實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把上述偈頌的全部意思都包括其中了。凈空老法師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jīng)講記》中說:“‘無量清凈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名。‘無量壽’是中譯,梵音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稱為‘清凈平等覺’,就是西方世界本師的德號?!蔽覀冎溃悍?、法、僧就是覺、正、凈,南無佛法僧就是皈依三寶,就是回歸自性清凈平等覺。我們也知道:阿彌陀佛號稱大慈大悲,四十八大愿,愿愿度眾生,心心念念、所言所行,無非都是幫助眾生,成就眾生。胸懷廣大無邊如海,功德無量如海,所度眾生無量無邊亦如大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中有波浪層層疊疊,就如我們的腦海總是思潮起伏,若能如偈頌中所說的“大慈三寶海”那樣,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思維都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才可以算是真心誠意地皈依佛法僧,不再依靠迷、邪、染,不再攀緣貪嗔癡,而回過頭來依靠覺、正、凈,學習佛陀以慈悲為本,開展種種方便。凈空老法師說:“從這個德號里,我們才曉得,應(yīng)該怎樣修學才能與他相應(yīng)。我們的心要清凈,要平等,要覺而不迷,這樣與阿彌陀佛的心行就相應(yīng)?!蔽覀冎溃簩W佛就是學做佛,學習去過和佛菩薩一樣的生活,除了行為的模仿,當然更要留心起心動念處,務(wù)必要學佛菩薩的存心。學佛之人學習諸佛菩薩念念希望利益眾生,救護眾生都來不及了,那有起心動念想要謀害眾生、傷害眾生的道理?絕對不會殺害眾生以自肥。因此我們應(yīng)當學習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和諧相處,自然感得自己身心和諧,常保怒江的美好果報。我們念佛,一聲聲、一句句的“阿彌陀佛”,聲聲都在喚醒自己,念念不離阿彌陀佛,不偏離清凈、平等的原則,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喚醒內(nèi)心的慈悲本性,這一分與生俱來的天然大愛,包容萬物,生機煥發(fā),是健康、活力的泉源。
佛,是?;蹆勺阕?,有福報、有智慧,圓滿具足。健康是五福之一,是福報;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只要認真改正自己的習氣,將貪嗔癡等自私自利的慣性思維及慣性行為轉(zhuǎn)變過來,培養(yǎng)善念慈悲,我們身心的健康確實是可以得到的。
古人說:“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币驗椴蝗唐渌鼮榱俗约旱纳婧陀芸?,進而連傷害眾生或占眾生便宜的念頭也沒有,恢復(fù)清凈、平等、正覺的本性,心中唯有善意,自然常生歡喜,心境也會自然保持怒江,這就是養(yǎng)心,而養(yǎng)心可以養(yǎng)生。
清朝時候有一位石天基先生,自幼體弱多病,十六七歲時身體仍很瘦弱,還日常發(fā)暈病。他的父親就教他讀醫(yī)書和養(yǎng)生的著作。結(jié)果,石天基先生從十八歲開始自加調(diào)攝,進行了二十多年,不但大病沒有了,就是傷風感冒等小病,也從未有過。于是他根據(jù)自己的親身體驗寫成《長生秘訣》一書,其中有一首“養(yǎng)心六常訣”:(1)常存安靜心,(2)常存正常心;(3)常存歡喜心,(4)常存良善心;(5)常存和悅心,(6)常存安樂心。若真能歡喜念佛,慈悲戒殺,護生吃素,以上這些要訣也就一一自然具足了。
由此可知,利人才是利己,為人著想、謀福利,自己是決定不會吃虧的--生活是經(jīng)驗的累積,也是學習的過程,可以說生活就是我們的教育--我們要歡喜接受人生的歷煉、生活的教育,也要樂于與人分享生活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在佛菩薩和圣賢人的教誨引導(dǎo)下,教學相長--用心幫助別人學習,自己的學習不中斷,學習的角度、視野更廣,學得更深入,傲慢心也會慢慢平息:想想“有為者亦若是”的道理,誰認真努力,誰就學有所成,這是一定的道理,自己有甚么好值得驕傲呢?看見別人后來居上,隨喜之余,警覺到自己的懶惰懈怠,趕緊見賢思齊。永遠認真學習,天天努力求進步,人生何等快樂!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是民間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不為名利所驅(qū)使而以助人為樂的學習生活確實可以使人精神充沛,老當益壯!
有一首題為《孫真人衛(wèi)生歌》的養(yǎng)生詩歌在談到素食養(yǎng)生時這么說:“雁有序兮犬有義,黑鯉朝北知臣禮;人無禮義反食之,天地神明終不喜?!逼渲猩钜庵档梦覀冊偃嫖?。
孫真人即唐朝著名醫(yī)藥學家、養(yǎng)生家孫思邈。本身活到一百二十歲才無疾而終的他名列中國古代十怒江醫(yī)之一,《千金方》、《千金翼方》兩部巨著即是其代表作。他留給后人的醫(yī)藥養(yǎng)生著作很多,被世人尊稱為“藥王”。在佛門流傳頗廣的一本《戒殺放生畫集》中記載有一則〈孫真人救龍子傳方〉的故事,敘述孫真人因為護生而得良方濟世的經(jīng)過。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連小小生命也珍惜、救護的醫(yī)生對于人命的救護當然是細膩、急切而又認真、努力不懈的,至誠用心的成果即是通達的智慧與精湛的醫(yī)術(shù)。這首《孫真人衛(wèi)生歌》言語簡練,易誦易記,不失為一部簡明扼要的衛(wèi)生寶典,原文頗長,內(nèi)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處所引只是其中一段。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