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产aⅴs精品无码,国产a集黄色视频,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国产精品高清色

津南放生泥鰍放在哪里比較好
分類: 城市分站 熱度:737 ℃

導讀:魏德東教授:從“心”開始,和諧生態(tài)——略論湛然的無情有性說及其生態(tài)學意義魏德東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說是最重視心性理論的宗教。通過對心的本質(zhì)、作用以及覺悟方式的闡發(fā),佛教高揚了人的主體性,弘揚...魏德東教授:從“心”開始,和諧生態(tài)——略論湛然的無情有性說及其生態(tài)學意義

魏德東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說是最重視心性理論的宗教。通過對心的本質(zhì)、作用以及覺悟方式的闡發(fā),佛教高揚了人的主體性,弘揚了人的理性。強調(diào)心的作用及其覺悟,堪稱佛教思想的特質(zhì)。

在當代世界面臨的諸多課題中,生態(tài)問題是最為緊迫者之一。佛教不是生態(tài)學,但佛教從心開始,改變?nèi)松?,進而改變世界的理路,為生態(tài)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價值的思想資源。

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湛然的思想對于當代生態(tài)建設(shè)具有特殊的意義。湛然思想最具特色之處,端在其對無情有性思想的論證。這一貢獻不僅奠定了湛然在佛性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且對當代的生態(tài)學發(fā)展充滿啟發(fā)意義。

“生態(tài)”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概念,一般地說,它指生物與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對這一關(guān)系進行專門研究所形成的科學,就叫生態(tài)學。早在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藸?ErnstHaeckel)就提出了“生態(tài)學”一詞,專指研究生物及其住所的學問。然而直到1920年,生態(tài)學才被看作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不僅僅是若干觀點。60年代,隨著人類對環(huán)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tài)學猛然走出專業(yè)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指導人類環(huán)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

在生態(tài)學發(fā)展的浪潮中,佛教起了積極作用。許多西方生態(tài)學家都從佛教中吸取思想的養(yǎng)料,有關(guān)佛教與生態(tài)學關(guān)系的著作汗牛充棟。美國詩人斯尼德(GarySnyder)模仿《法華經(jīng)》,創(chuàng)作了《蘇莫基熊經(jīng)》(SmokeytheBearSutra),經(jīng)中的大日佛化身為執(zhí)金剛杵的蘇莫基熊,是一位環(huán)保戰(zhàn)士。生態(tài)學家艾肯(RobertAitken)

是一個習禪者,提出“人類和非人類(non-human)的萬物之間不應有隔閡,“瓦石和云都有其生命權(quán)”。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就佛教與生態(tài)學發(fā)展的現(xiàn)狀看,湛然的思想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本文的目的,是在分析湛然無情有性思想的基礎(chǔ)上,探討其生態(tài)學意義。全文分四部分,首先略述湛然的生平,第二分析無情有性思想在中國的演變,第三解析湛然對無情有性的論證,最后探討無情有性思想的現(xiàn)代生態(tài)學價值。

一,湛然的生平

在天臺宗史上,湛然(711~782)為天臺宗第九祖,被譽為“天臺中興”者。就其重要性而言,是僅次于智顗的人物。

依據(jù)《宋高僧傳》卷六《湛然傳》,《佛祖統(tǒng)記》卷七等資料,我們得知湛然的生平。湛然俗姓戚,是常州荊溪,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宜興人。20歲時讀到智顗的《摩訶止觀》,此后十多年在天臺八祖玄朗(673~754)門下學習,38歲出家。湛然生活的時代,禪宗、華嚴宗、法相宗等名僧輩出,各闡宗風,湛然以中興天臺為己任,撰寫了大量著作。天寶、大歷年間(742~779),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三代皇帝都曾詔請他去首都西安,湛然均托病請辭。湛然晚年遷居天臺山國清寺,專心弘揚天臺學說。

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滿、元浩等人。道邃、行滿有一個重要的學生,這就是日本留學僧最澄(767~822),是日本天臺宗的創(chuàng)立者。

湛然著述很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對智顗的核心著作——天臺三大部的注釋,即《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法華文句記》三十卷、《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二是闡釋自己思想的論文,包括《金剛錍》一卷、《止觀義例》二卷、《法華五百問論》三卷等;三是對其他佛經(jīng)的注疏,有《維摩經(jīng)略疏》十卷、《華嚴經(jīng)骨目》二卷、《法華經(jīng)大意》等。

在思想上,湛然在繼承智顗教義的基礎(chǔ)上,在實相論、佛性論等許多方面都有新的發(fā)展。但在宗教史上最能體現(xiàn)湛然特點的思想,則是他的“無情有性”論。

二,湛然以前中國佛教中的無情有性思想

“無情有性”說的是山河大地、草木瓦礫等沒有情感、意識的事物,也具有佛性,也可以成佛。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都沒有這樣的說法,在大乘佛教中,有的宗派,如瑜伽行派,也堅決反對這種觀點,但有些宗派,特別是部分中國佛教宗派,贊成這一觀點。

所謂佛性,本義是佛的體性、本性。其引申義,指成佛的可能性,覺悟的可能性。一般來說,這主要指人,或者擴展到有情感和意識的其他眾生,例如動物,何以說無情草木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呢?

這涉及到佛性的另一個引伸義,這就是法性,萬物的本性。在大乘佛教中,佛性是遍滿整個宇宙的,因此,不僅有情的事物,包括無情的所有存在都體現(xiàn)了佛性,這樣,佛性的含義就由佛的本性擴展到一切存在的本性。于是一切存在,包括無情的事物也就都具有了佛性,都有了成佛的可能性。這就是所謂的無情有性。

對于佛性的普遍性問題,中國佛教史上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是部分眾生沒有佛性,這主要在公元5世紀《大般涅槃經(jīng)》翻譯之前,大多數(shù)人認為“一闡提人沒有佛性”。唐以后的法相宗也持相同立場。二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先由竺道生自覺,后來曇無讖將《大般涅槃經(jīng)》譯出后,逐漸成為中國佛教界的共識。第三,無情也有佛性,以湛然的天臺宗為核心代表,但在地論師、三論宗、禪宗、華嚴宗中也有贊同者。方立天教授曾經(jīng)從歷史演化的視角,評價三者的價值:“在中國佛教史上,竺道生首次提出的‘一闡提’即斷了善根的眾生也有佛性說,可看作是佛性說的第一次開展。湛然的‘無情有性’說突破了唯有眾生才有佛性的傳統(tǒng)說法,最大限度地擴大了佛性的存在和成佛的范圍,這可說是佛性說的第二次大開展?!?/p>

在湛然之前,已經(jīng)有人主張無情有性說,主要是地論師慧遠(523~592)、天臺宗的智顗(538~597)、三論宗的吉藏(549~623)、禪宗牛頭宗的法融(594~657)、華嚴宗的法藏(643~712)等。

慧遠在論述佛性時,曾將其區(qū)分為“能知性”和“所知性”兩個方面,認為無情的草木沒有能知性,但有所知性,因此也可以說具有佛性。所謂能知性,就是人的覺悟和認識能力,“局在眾生,不通非情”,只有有情眾生才具有。而所知性,指世界的本性、本來面目,也就是“法性”、“實相”等,佛性的這一層面“該通內(nèi)外”,“遍一切處”,因此無情之物也有佛性。

智顗認為,就佛性是世界的本性、本質(zhì)而言,無情之物與有情之物是平等的,因此無情草木也有佛性。他引用《大寶積經(jīng)》表達自己的觀點:“一切草木樹林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能說法?!睙o心的草木樹林也具足佛性,都體現(xiàn)了佛法。

吉藏從依報、正報不二的角度,論證了草木也有佛性。所謂依報,指承受報應的世間,也就是眾生所依托的環(huán)境;所謂正報,指感受果報的眾生。吉藏認為:“以依正不二故,眾生有佛性,則草木有佛性?!ぁぁぁぁぁと粑蛑T法平等,不見依正二相故?!ぁぁぁぁぁと舯娚煞饡r。一切草木亦得成佛?!比绻w悟到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是平等的,就會理解依報和正報沒有根本的分別,是統(tǒng)一的,因此,眾生有佛性,草木就有佛性;眾生成佛時,草木也得成佛。

許多禪宗流派反對無情有性說,但牛頭宗倡導“道遍無情”,認為無情可以成道。牛頭宗初祖法融(594~657)認為道本虛空,“道無所不遍”,“道者,獨在于形器之中耶?亦在草木之中耶?”“草木無情,本來合道”。一微塵具含一切法,草木也可成佛。發(fā)展到后來,“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成為牛頭宗的名言。

華嚴宗的法藏也是主張草木可以成佛的。根據(jù)華嚴宗的教義,毗盧舍那佛遍一切處,融三世間,其中就包括了器世間,也就是山河大地等自然世界,因此草木也可以成佛?!度A嚴經(jīng)探玄記》卷十六“盡性起品”說:“成佛具三世間,國土身等皆是佛身”,自然之物也能成佛。

這些思想表明,湛然的無情有性說不是孤立的,強調(diào)佛性的普遍性,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

三,湛然對無情有性的論證

湛然對無情有性的論證主要集中在《金剛》、《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我們的考察主要依據(jù)這兩部著作。

《金剛錍》是專門論證無情有性的論文。在形式上,它假借在夢境與野客問答,從多方面闡明無情有性的道理。

首先,湛然引《涅槃經(jīng)》的虛空之喻,說明無情有性?!赌鶚劷?jīng)》說佛性猶如虛空,能涵蓋一切,因此也包括了無情的墻壁瓦石等?!氨娚鹦元q如虛空,非內(nèi)非外。

若內(nèi)外者,云何得名一切處有?”

“虛空之言,何所不該,安棄墻壁瓦石等耶?”

其次,以真如是萬法說明無情也有佛性。湛然引《佛性論》,認為佛性就是真如,“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顯真如?!闭嫒缡潜闈M一切事物的,有情、無情之物都是真如的體現(xiàn),因此都具有佛性:“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故萬法之稱寧隔於纖塵,真如之體何專於彼我。”湛然批評“真如在無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內(nèi),方名佛性”的說法,認為這是“迷名而不知義”。

第三,從天臺宗的“心具”思想說明無情有性。湛然認為,世界上的萬物是“互具”,也就是互相具有的,無論是在一念,還是一色(具體事物)之中,都包含了整個世界,因此佛性作為萬法的實相,是自然地遍布萬物的,湛然稱其為“實相法爾,具足諸法”。心和色本質(zhì)上沒有差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一塵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和心一樣,每一粒塵埃都是佛的心性。湛然特別引用《法華經(jīng)》,說明“法華會中,一切不隔”,普通所說的無情有情之分,實際上并不存在。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二)則從10個方面論證“無情有性”,可以分為以下4個視角:

第一,從天臺宗的三身理論,證明無情有性。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和第二條。天臺宗認為,佛性具有三種形態(tài),這就是三身(TreefoldBodyofaBuddha),指法身(Dharmabody)、報身(Retributionbody)和化身(Responseandtransformationbody)。從根本上說,三身是相互滲透,不可分離的。法身的特質(zhì)是“遍一切處”,也就是遍布有情和無情一切事物,因此其他的二身也遍布一切事物,佛性也就不能僅僅屬于有情之物,也應包括無情。第2條說,從本體上說,“三身相即,無暫離時。既許法身遍一切處,報、應未嘗離於法身,況法身處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諸法,何獨法身?”

第二,從萬法唯心所現(xiàn)的立場,說明無情有性。這是第7條的內(nèi)容?!耙磺腥f法,攝屬於心,心外無余,豈復甄隔。但云有情,心體皆遍;豈隔草木,獨稱無情?”這是說,萬法都包含在心中,心外無物,有情和無情都是心的表現(xiàn),因此不能說有情為佛性所充滿,而草木就是無情,沒有佛性。

第三,從佛教根本道理與方便說法的差異,說明無情有性?;镜乃悸肥牵簾o情無性的思想只是佛教在特殊情況下的說法,并不是根本道理;從根本上說,佛教是主張無情有性的。如第三認為從“事”上看,可以分出“有情”和“無情”,從“理”看上則沒有;第四從“迷”

的角度可以分依報和正報,從“智”的角度就沒有區(qū)別;第五認為從“教學”的角度存在有情和非情的區(qū)別,從“證悟”的角度就沒有這種分別;第六認為從真諦講沒有有情和無情的分別,俗諦才有;第八講,從因、迷的角度,存在有情和無情的區(qū)別,從果、悟的角度,沒有;第九認為有情無情的區(qū)別只是隨順眾生的方便說法。

第四,從佛的教導證明無情有性。如第10條,提出在《凈名經(jīng)》中就認為每一粒塵埃中都具足佛性。

概括地說,湛然對無情有性的證明,主要是論證萬法都是心的體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有情和無情是平等的,因此都具有佛性。對于草木瓦礫如何真能圓滿實踐佛性成佛,湛然的著作沒有清楚的說明。

四,無情有性與當代生態(tài)建設(shè)

中國現(xiàn)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曾經(jīng)評價湛然的“無情有性”說,將佛性理論推向了極致。他說:“物物皆有佛性,……自哲學史之整個觀之,則中國佛學家思想在此方面之發(fā)展,可謂至湛然而造極也。”

湛然無情有性說的意義還不僅在此。隨著后工業(yè)時代的來臨,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建設(shè)日益成為全球性的熱點話題,湛然的無情有性思想在生態(tài)學的意義上被重新檢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

第一,湛然的無情有性思想有助于破除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cworldview)的思維模式。

當代環(huán)保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反省、批判基督教關(guān)于人與萬物關(guān)系的傳統(tǒng)觀念。依據(jù)《創(chuàng)世紀》,上帝命令亞當“要生養(yǎng)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面上各種行動的活物。”這導致人類將自己理解為自然萬物的主人,可以為所欲為,進而引起環(huán)境惡化。歷史學家懷特(LynnWhite)

批判猶太基督教(Judeo-Christian)教義是崇尚人類、貶低自然的,他在《生態(tài)危機的歷史根源》寫到,上帝在人與萬物之間劃下了主仆關(guān)系的鴻溝,最大限度地激起了人類剝削性和破壞性的本能,“除非我們放棄基督教教義所說的,即自然的存在就是為了服務(wù)于人類,否則我們就得繼續(xù)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生態(tài)危機?!痹谡咳坏乃枷胫校伺c草木瓦礫都平等具有佛性,都是佛性的體現(xiàn),可以說是徹底的非人類中心主義。

第二,湛然的無情有性思想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自然界重要性的認識,珍視大自然的價值。

西方生態(tài)學家在建立其理論架構(gòu)時,許多人都表達了無情有性的思想。大地倫理學(land

ethics)的奠基人是美國的利奧波爾德(AldoLeopold,1886-1948)提出:大地倫理學擴大社會的邊界,包括土壤、水域、植物、動物或它們的集合:大地。大地倫理學改變?nèi)祟惖牡匚?,從他是大地——社會的征服者轉(zhuǎn)變到他是其中的普通一員和公民,這意味著人類應當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樣的態(tài)度尊重大地社會。他將土壤、高山、河流、大氣圈等地球的各個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個器官,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確定的功能。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rdJosephToynbee,1899-1975)的語錄,可以說是典型的無情有性論:“宇宙全體,還有其中的萬物都有尊嚴性,它是這種意義上的存在。就是說,自然界的無生物和無機物也都有尊嚴性。大地、空氣、水、巖石、泉、河流、海,這一切都有尊嚴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嚴性,就等于侵犯了我們本身的尊嚴性。”

第三,無情有性思想啟發(fā)我們尊重自然界,不要盲目地改造自然,破壞自然自身的法則。著名環(huán)境哲學家羅爾斯頓(HolmesRolston)認為,應當從系統(tǒng)的角度,對大地上的每一物種予以肯定,他們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他非常自覺地意識到佛教的價值,提出在東方文化傳統(tǒng)中,盡管沒有作為科學的生態(tài)學,但是常常具有詞源學意義上的生態(tài)學,即居住地的邏輯,從而也具有保護自然的全球倫理學,比如因果報應、六道輪回在保護生命中的作用,雖然這很難從生物學中推論出來。他還知道佛教因陀羅網(wǎng)的比喻,認為這是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網(wǎng)絡(luò)的極好描繪。

可以看到,湛然的無情有性思想在許多方面都與當代生態(tài)學發(fā)展有暗合之處,這或許是湛然從來未曾想到的,但湛然的思想的確會對深層生態(tài)學(deepecology)的發(fā)展有啟發(fā)作用,值得重視。

助念一個不念佛不發(fā)愿的人,能生極樂世界嗎 導讀:生極樂世界,咱們把它基本的條件掌握住,信心、發(fā)愿、念佛,這么三個過程就行了。...

生極樂世界,咱們把它基本的條件掌握住,信心、發(fā)愿、念佛,這么三個過程就行了。

一定堅信不疑,念佛要一心誠心地念,決定能往生。但是往生你得信,這三個都叫信心。因為你信得及,你才肯發(fā)愿,才愿意去。你信得及,你才能生得到。

如果先是信,發(fā)完愿了,做做又懷疑了,始終也沒看見極樂世界是什么樣子,也沒誰證明;別人證明了,也不相信。總說:“我生極樂世界了,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你也沒有回來?。俊?/p>

走的時候那個瑞相好一點,生天的也有。我們中國道家,聞到天響音樂,既然他生天,并沒生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必須得見著菩薩佛像,跟生天的音樂不同。

經(jīng)常聞到異香,聞到異香就能生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不可靠,消罪業(yè)可以?!兜夭亟?jīng)》上說聞香、見著什么光,個人消業(yè)可以,但是生極樂世界是不可以。

如果他本人的信心堅定,他必須具足這條件,他發(fā)的愿要生極樂世界,那他最后可以能證明他生極樂世界。

他自己也不念佛、也不發(fā)愿,完了最后咱們給他一助念,或者多幾個人給他一念,或者遇到有道德的大德,就把他送去了。這個不可能,這個跟“凈土三經(jīng)”不合。

標簽:

上一篇:三門峽放生哪里好 下一篇:鄂州花龜放生
猜你喜歡
熱門排行
精彩圖文
  • 阿壩哪里有放生烏龜?shù)牡胤桨? title=
    阿壩哪里有放生烏龜?shù)牡胤桨?
    ”大師言畢,又作臨終正念文曰:  “凡人臨終欲生凈土者,須是不得怕死。二、境細心粗,唯當念佛  有人問大師:“何故不令人觀想,而但勸人專
  • 靜安市放生護生協(xié)會電話是多少
    靜安市放生護生協(xié)會電話是多少
    兒啊,你姨媽、耶輸陀羅,還有你沒有見過的兒子羅候羅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你呢。」「父親,我并沒有帶羅候羅到這里。」「父王,羅候羅趁我不注意時,
  • 濟寧哪里可以買鳥放生的地方
    濟寧哪里可以買鳥放生的地方
    〗尤其因為本論是通過所說的意義取名,是講進入菩薩行的方便,所以利根的人通過論名,就能通達論中所說的大概內(nèi)容。比如看到《入菩薩行》,就會知
  • 荷澤去哪里放生比較好一點
    荷澤去哪里放生比較好一點
    黃宗仰棲霞寺內(nèi)“宗仰上人紀念堂”畫像1912年1月1日上海各界人士歡送孫中山前往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的合影(中立右起第一人為黃宗仰)孫中山致《黃宗
  • 云浮放生魚的地方
    云浮放生魚的地方
    ”2014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2014年公歷5月6日),恭逢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圣誕吉日,天童禪寺謹擇于當日上午9:00在佛殿舉行世界和平、國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