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對峙放生的人(經(jīng)心放生、舍得拿出資金放生),有三類感到:
第一類:感到疾速。這一些人,有兩種狀況:一是上一世或怙恃積聚良多好事,所以一放生,就會發(fā)生神奇感到。二是放生的時辰,恰恰放生的是龍王的兒子、蛇仙的兒子、烏龜仙的子孫等,由于是放生了仙人的后裔,所以會獲得神奇感到。我國出名仙人大夫?qū)O思邈,便是由于救了一條小蛇,而轉(zhuǎn)變的命運。他放生的這條小蛇恰恰是龍王的兒子的化身,后果,被龍王收到龍宮,龍王讓他遴選法寶,孫思邈只遴選了救濟世人醫(yī)書,所以,孫思邈成了醫(yī)圣。放生具有不可捉摸的神奇作用。良多朋儕,由于放生,人生發(fā)生了天崩地裂的變更。
第二類:感到中速。這類人,主如果上一世或怙恃積存一些好事,還做了一些惡事,可以說是善惡都有,所以,放生的時間,就會發(fā)生不快不慢的感到。這類情形怎么辦?佛菩薩很公正,讓他先還“債務(wù)”,厥后好運氣。所以他放生的時間,發(fā)生的好事,先要抵消本人上一世的罪行,把這一些罪行消弭以后,就會發(fā)生新的祥瑞感到。
請各人記著:
人之入道,各有時節(jié)人緣。《勸戒類遍》載,浙江浙江令趙某長齋奉佛,其妻絕無決心信念。適值五十生辰,買很多性命,欲殺而請客。
廚子捉其四腿,置砧上殺。用人從旁邊看,急叫彼救,皆沒有一應(yīng)。殺了破肚抽腸,尚知其疼。豬殺已畢,又殺別物,己又變道別物,疼沒有可言。稍歇一刻,見一用人持一鯉魚,丫頭言:將此鯉魚交廚子,為太太作魚羹。候太太起來,好作點心。遂斬其頭尾,刮其鱗甲,斬作小丁。一丁一丁,皆知其疼。疼極而醒,膽顫心驚。丫頭持魚羹來請吃點心,沒有忍吃矣。令將所買之生,通通放生。以親嘗其味,故依夫食齋念經(jīng),求生西方矣。汝妻或承三寶威神加被,亦親嘗其味,而始轉(zhuǎn)意還。
印光大家復(fù)凈善居士書兩
甚矣,殺生食肉之情事慘,而貽禍深且遠(yuǎn)還。
浙江谷云:我肉眾生肉,名殊體沒有殊,本是一種性,只求別形軀,苦惱由他受,肥甘為我需,莫教閻君斷,自揣應(yīng)何如。人唯沒有知設(shè)身反觀,故以極慘極苦之事加諸物。中間歡騰,謂為有福,而沒有知其宿世所培之福壽因茲逐漸覆滅,將來所受之苦毒生生了無已時。倘于殺生食肉時一思及此,縱有以殺身見逼令其殺生食肉者,亦有所沒有敢還。
清同光間,浙江梁敬叔師長教師所著《勸戒錄》載面前殺報云:浙江令某公,暫戒殺生。而夫人性暴戾,復(fù)貪口腹,日以屠殺眾生為快。時值生日,命庖人先期治具。廚下豬羊作隊,雞鶩成群,延頸哀鳴,盡遷就逝世。
老仆攜一金色鯉來,魂又附之。聞一婢喜呼曰,夫人酷嗜此,正在熟睡,速交廚中剁作魚圓,以備早饌。有些人遂除鱗剔膽,斷頭往尾。其除鱗則如碎剮,其剔膽則如破腹。及置砧上,錚錚細(xì)剁,此時一刀一疼,幾若化百千萬億身受寸磔矣。竭力狂呼始醒,小婢進(jìn)曰,魚圓已備,夫人可早膳矣。遂立命卻往?;厮疾谰常瑩]汗如雨,因囑罷宴。公細(xì)詰之,具述如夢。公笑曰,汝素沒有信佛,若非受諸苦惱,安能放下屠刀還。夫人但搖首沒有語,自此斷葷茹素,同守殺生之戒云。此嘉慶中年歲。
夫人物之形體,由罪福而致異。既幸而人矣,固當(dāng)憫彼物類,同此血肉之軀,同此靈知之性,設(shè)法救護(hù),俾彼免離屠殺,則其人自可生生為人。倘再能信愿念經(jīng),求生西方,則仗此慈心不殺之力,當(dāng)必長揖娑婆,速出循環(huán)之苦,高登安養(yǎng),永享真常之樂。倘視諸物為食料而恣意殘殺,則一氣不來,其神識墮彼類中,則雖悔無益矣。且此夫人其暴虐悍惡之性殆弗成以情理喻,而以一夕之夢遂斷葷茹素、戒殺放生,以知人之取物本無兩致,生之取夢事理不異。倘不頓改先心,不免受今后報,平生異類之中將世世代代常受屠殺,欲復(fù)人身了無有日矣。是故一夢以后,隨即醒悟,以其苦慘酷,唯恐后代復(fù)受還。然此夫人宿世固有大善根,故得配一慈悲之夫。以迷之深故,雖經(jīng)數(shù)十年之陶冶,尚不可以化。倘不做此夢,則將來之苦殆不勝言矣。勸告世人各作此想,則視一切肉直同己肉,縱威脅刑造有不敢食者,況無驅(qū)使者乎?
會稽道尹黃公涵之,賦性善良,長齋奉佛,以近世后患無窮相繼而作,其原多由殺生食肉而起,因作普勸戒殺放生白話文,鑄板撒布,以期閱者同發(fā)忠恕悲天憫人。固已無義沒有顯,無疑沒有釋矣。又得觀宗寺諦閑法師約同體緣生之義,及《梵網(wǎng)》、《楞嚴(yán)》、《楞伽》等經(jīng)之旨,認(rèn)為之序。光乃約道理及近世事實以相輔弼,庶知自愛者咸皆愛物矣。(民十三年春)
印光巨匠《勸戒殺放生文序》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