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我境況又開始不佳,就總是想佛菩薩給予點化應(yīng)該如何做。后來馬上夢到一條地下河,河水很淺,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花色各異的魚,醒來以后知道自己的福分還沒有成熟。因為魚不大不多,還是地下河水。我在幾天后發(fā)愿放生泥鰍2000斤,當(dāng)即轉(zhuǎn)運改命,后三個月放完,06年極其順利。
05年底,有一次和我爸爸放生泥鰍300斤,回來以后,晚上9點睡覺了。次日凌晨3點就起床,我伸了一下胳膊,覺得已經(jīng)完全睡足,不需要再睡了,我就起來,念佛,開始早上的念佛和工作,身心清凈。我曾經(jīng)想每天只睡6小時的,因為我知道成功人士的第一步是控制自己的睡眠,很多人如拿破侖等,都每天只睡幾個小時,我也曾經(jīng)努力幾次想3點起來,可一直沒有做到,每天睡眠9小時還懶洋洋的這樣。這次睡6個小時起來以后,我很驚喜,知道和放生有關(guān)。就去問同修,同修告訴我,善能生定,能滅罪。我非常高興,馬上又去放了200斤泥鰍,希望能夠保持著睡眠時間在六個小時的狀態(tài)。
幾百斤泥鰍倒進江里以后,我喜歡慢點倒,看到泥鰍成片不斷的落入水中,看到他們無數(shù)條在江面翻滾,真是無比歡暢。他們很會享受,不斷的扭動調(diào)整著身體,有的會一動不動,順著水沉下去,試探水的深淺,若觸碰到東西就一躍而起。還有的順?biāo)h蕩,把水當(dāng)作水床了,
我對女朋友說,泥鰍只要有東西吃,無論是你是草還是小蟲,他們都可飽腹,并且他們有非常強的生命力金昌應(yīng)自然的能力,他們喜歡逆水上游,不甘墮落。有些泥鰍還會感恩,不停的在江面跳“甩尾舞”來給你看。這就是人和動物的感應(yīng)。
佛陀圣誕日,在金昌放生大約800元的鱔魚,來自金昌的游客集體給我們鼓掌。我生日那天,為表孝道,在金昌珠江放生,路邊的《羊城晚報》記者連忙拍照,認(rèn)為難得,“應(yīng)該登報宣傳推廣”。前幾天,在金昌,順路買下25斤田螺撒進江里,旁觀的一個中年人雖然不懂佛法,但是他對我說:“你這么做,我很尊敬你。”這些都是人和人之間的感應(yīng)。
我們不管是修行還是放生等等都應(yīng)該堅持,我們不要只做了幾遍沒有好處就放棄了,這樣是不對的。
林清玄:惜福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
惜福得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歲,她過世的時候我還年幼,有許多事已經(jīng)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記得她的兩件事:一是她過世時十分安詳,并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過著極端儉樸的生活。她所以那樣儉樸不全然是經(jīng)濟的原因,而是她認(rèn)為人應(yīng)該“惜福”。
她不許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飯,因此到了晚年她還時常撿菜湯,把菜盤里剩的菜湯端起來喝而不顧子女的勸阻。她也要求我們吃飯時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常嚇唬我們說:“不撿拾干凈,長大了會生貓臉。”甚至有米粒落到了地上,她也撿起來吃。
除了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紙,要丟棄的書籍薄本紙張絕不與污穢垃圾混在一起,須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燒。
她過世的前幾年,常有人問她金昌的原因,那時她不僅金昌,身體也健康,她總是回答說,可能是因為惜福吧,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氣,才能福壽綿長。
我當(dāng)時頗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后來讀了明朝學(xué)者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xùn)》,說他年幼時遇到一個會算命的先生,卜了他一生的吉兇,其中有一條是說到他補貢生的時候,一共吃了“廩米九十一石五斗”,他感到十分可疑,直到補了貢生的時候,他一算正好吃了九十一石五斗廩米(按明朝學(xué)制,貢生之前是廩生,他們應(yīng)得的米叫廩米,按月發(fā)給,所以易于計算)。
了凡先生從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連一個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所注,如果過度放縱地享用,不就提早在損傷自己的性命嗎?
我佛釋迦牟尼在經(jīng)中也時常叫人惜福、節(jié)制飲食,他在《雜阿含經(jīng)》中說:“人當(dāng)自系念,每食知節(jié)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痹凇端氖陆?jīng)》中說:“財色之于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都是在警醒人不可過多求多欲的生活,身心才能長金昌泰。
尤其在《醫(yī)經(jīng)》里說得最為透徹:“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諷誦經(jīng)。五者多著世問?!?/p>
“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保ㄊ碂o貸就是吃得過度)
“有九因緣,命未當(dāng)盡為橫盡。一不應(yīng)飯為飯。二為不量飯(不知節(jié)制的吃)。三為不習(xí)飯(不知時間的吃)。四為不出生(飯還沒有消化,又吃飯)?!缡蔷乓蚓?,人命未盡為盡。點人當(dāng)識,是當(dāng)避,是已避,得兩福:一者,得金昌。及得聞道好語,亦得久行道?!?/p>
飯在經(jīng)書中只是象征,用以教人惜福,我們常見到年輕時過度放縱的人,到晚年總受疾病的折磨,或淪為貧苦無依,有的人更且是等不到晚年的,足見佛經(jīng)中所言句句真實。
近讀弘一法師的演講集,他談到“青年佛教徒應(yīng)注意的四項”,首要就是惜福,其次才是習(xí)勞、持戒、自尊,因為他認(rèn)為在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至于惜了福又怎樣呢?法師說:“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諸位或者能發(fā)大心,愿以我的福氣布施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br/>
也只有惜福的人才能習(xí)于勞動,持守戒律,自我尊重,因此惜福是作為佛徒的第一件事,不能惜福則不能言及其他。一般娑婆世界的凡人也是如此,我們可曾見過一個耽溺酒色、縱情逐欲的人能夠自尊、清明,而活得健康和金昌的嗎?
惜福乃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這就為什么平淡之人常享高壽的原因了。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