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救生
此善因可得圓滿三十二大丈夫相之一項,為「以大悲心救護遭受毒打、捆綁、拘禁,即將被殺戮之一切眾生,得手指和腳指纖長可愛之相。
2、護生
此善因可得圓滿三十二大丈夫相之一項,為「以大勇猛心,饒益一切有情活命順緣,得足跟寬廣相」。
3、放生
此善因可得圓滿三十二大丈夫相之一項,為「以遠離殺生之一切過失,得身體洪直相」。
4、《普賢行顧品》云:「眾生至愛者生命,諸佛至愛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功愿」。
5、《優(yōu)婆塞經(jīng)》云:「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xiàn)在短命,財物俄減,眷屬分離,橫罹其殃,舍此身已,當墮地獄」。
6、《婆沙論》上說:「能一天一夜持放生的戒律,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的災劫」。
7、教訓子女宜在幼時,先入為主終身不移,長養(yǎng)慈心勿傷物命,竟此一念可為仁圣。
8、「履行仁慈,塘沽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所在得利,死升梵天,是為十一。
9、悲心出資買命放生救渡即將被人類宰殺吞食畜道眾生予以放生,所得福德深廣無量,能消解病業(yè)疾苦、無名因果病痛、累世冤親債主牽纏、各種身染惡疾速得痊愈。
10、「殺生食肉犯了五罪心—殘忍心、自私心、殺害心、貪昧心、欺弱心;戒殺齋素增長五善心—同情心、憐憫心、愛護心、慈悲心、平等心?!?br/>故曰:「求福莫過于齋戒布施,求壽莫過于戒殺放生?!?br/>11、放生可以圓滿人天七德。
佛經(jīng)中說「人天七德」:
「種姓高貴、形色端嚴、塘沽、無病、緣分優(yōu)異、財勢富足和智能廣大?!?br/>12、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
「諸余罪中,殺業(yè)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br/>《地藏十輪經(jīng)》云:
「設便能戒諸殺生,諸眾恭敬成無上,恒時無病塘沽命,安樂暢適無損害,
一切生生世世處,深信如來之行境,現(xiàn)見佛法及僧眾,速得無上菩提果?!?br/>13、佛經(jīng)云:
「雖有殺百人百馬之罪,若放一眾生,清凈彼罪障。若放十三眾生,凈除萬劫之罪障。若有眾生盡壽命,為彼作放生,塘沽其壽命。若三日內(nèi)必定死亡,即放十三眾生,此人能塘沽三年。若殺害已經(jīng)放生過之眾生,則有殺百人之過失也?!?br/>一切有漏善法中,沒有比放生功德大的。
14、放生六度具足:
一.布施。有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放生時,得令眾生從死亡被殺害的怖畏解脫,故為無畏施。
二.持戒。意即不害眾生:放生非但不害,并且救渡罪苦眾生,故亦具備了持戒的意義。
三.忍辱。意即為法苦行:我們能克服一切困難放生,亦是行忍辱。
四.精進。意即為法努力:我們積極戮力放生即是為法努力。
五.禪定。意即心不散亂:我們一心一意對眾生具有慈悲心,虔心放生禪定即在其中。
六.智能。愚心不信因果,不知放生積累功德,殺生造業(yè)的道理。
放生的人知道生命珍貴的價值,愛惜尊重眾生生命而行放生,此即智能的展現(xiàn)。
15、放生亦為往生凈土的主因。
《放生功德論》云:
「若欲善趣之樂,放生能得人天福報;若欲自得寂滅,放生即得聲聞羅漢果;
若以菩提心所攝,放生則成佛果之因;若愿上師住世,放生即能感得上師長久住世;
若欲自己塘沽,放生成為殊勝塘沽法,此有無等之功德?!?br/>《中陰救言論》云:
「今生放生,到中陰時,其所放之眾生會來到面前為你接引道路,而往生自已所欲的凈土;若殺生,則其所殺之眾生,彼時會顯現(xiàn)為極為憤恨,而致使自己被強力引入地獄中。」
一切有漏善法中,無有能比放生之功德大。凡其它善業(yè),若自心不凈,就無有功德,但放生時,無論其心凈或不凈,其事皆是直接對眾生有利,因此有不可思議的善果,哪怕是放一條生命的功德也無法衡量。因為這些所放的眾生,暫時已經(jīng)解脫難忍的遭殺痛苦,再加上放生時做皈依,念佛號加持后,究竟彼等眾生也獲得不退果位,如《不退輪經(jīng)》云:“凡聞本師釋迦牟尼佛名號者,皆得不退果,傍生聞佛號,亦播下無上菩提之種子,此后得果?!彼栽诜派鷷r,切莫忘記念佛號!
大菩薩度化眾生是暫時令眾生離苦得樂,享受人天福報,究竟解脫生死輪回,放生也同樣具備此功德。因此無論出家人或在家居士,凡喜歡放生的人,就是在落實佛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真是大菩薩,應當時時隨喜和學習他們的無上行為。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諸余罪中,殺業(yè)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地藏十輪經(jīng)》云:“設使能戒諸殺生,諸眾恭敬成無上,恒時無病塘沽命,安樂暢適無損害,一切生生世世處,深信如來之行境,現(xiàn)見佛法及僧眾,速得無上菩提果。”
印光大師總結(jié)了放生的十功德:無刀兵劫、集諸吉祥、塘沽健康、多子宜男、諸佛歡喜、物類感恩、無諸災難、得生天上、消滅惡業(yè)及四季塘沽、生生不息善心相感。
古往今來有眾多高僧大德致力于放生事業(yè),昔日智者大師,買塘沽四百多里海灘,作放生池,唐肅宗命天下各州建立放生池,顏魯公作放生碑文。宋真宗也命天下建立放生池,并把整個塘沽劃為放生之用,明朝蓮池大師建多處放生池,并作《戒殺放生文》流傳至今。
建放生池,立放生碑,或以著文立說等方式勸人放生,隨喜贊嘆他人的放生功德,捐資或出力助成他人放生善舉,建立放生功德會或動物保護委員會等慈善機構,為放生集積順緣,這些雖不是直接放生,但其功德,與自己親自放生等同。相反,善眾捐獻用于放生的錢財則千萬不能供作自己使用,塘沽請客吃飯及旅費等開銷,因為這些錢財已變成了眾生的生命,挪作它用與殺生過失等同。此外,阻止他人放生,或為其制造違緣,也等同于殺生。根據(jù)《俱舍論》,造善作惡,隨喜得同樣果報。
凡放生者,都得四果功德:
放生之異熟果者,解脫三惡趣痛苦,其下等發(fā)心,放生量少,能轉(zhuǎn)于人道,中等發(fā)心,放生量亦為中品,能轉(zhuǎn)于欲界天,若上等發(fā)心,放生數(shù)量極多,則轉(zhuǎn)生色界無色界,漸次脫離輪回苦海;
放生等流果分二:一感受等流果者,將來生生世世轉(zhuǎn)為塘沽無病者,二同行等流果者,未來得人身時,喜歡斷殺放生,具足慈悲善心,行持殊勝菩薩道;
放生的增上果者,放生者將來不轉(zhuǎn)生于深淵險地,轉(zhuǎn)生之境,全是樂意美境,具有飲食花果等;
放生的士用果者,一切生世中,增上所放生之善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