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哪些緣才能構(gòu)成菩薩戒的“不請法戒”?
答:同樣要具有四緣:一,是法師——就是實有大乘解行的法師;二,法師想——就是確實把他當作是位法師來看,如果不知道他是一位法師,那是不犯的;三,不請心——就是沒有請法師說法的心,或者對法師懷有嗔惱的心理不請,或者由于忘誤而不請說,前面因為有煩惱的存在,是染污犯,后面沒有煩惱的夾雜,是非染污犯;四,漠然空過——就是法師明明在你的面前,你本可從法師那里得到法益,但是你漠然的空過這個大好的因緣,所以,隨事結(jié)成你的輕罪。
更多純智法師佛學(xué)問答
中國佛教史概說:第十章唐代的佛教法相宗與密教第八節(jié)密教的教義中國佛教史概說:第十章 唐代的佛教(四)法相宗與密教 第八節(jié) 密教的教義
密教重視曼荼羅,它是法身如來的凈,即是指的自證境界。因此,它亦意味著眾生本有的自性清凈心。這個形而上的曼荼羅世界,為了要用普通的經(jīng)驗的知識來理解它,故用易于領(lǐng)會的象征圖繪,把曼荼羅表示出來。曼荼羅,有胎藏界和金剛界兩部,善無畏與一行,主要是傳胎藏界,金剛智與不空,主要是傳金剛界。兩部本來不二,不過是表現(xiàn)出唯一法的表里關(guān)系而已。胎藏界曼荼羅,中央是大日如來,在其東西南北的四方有四佛,更在其外部,配置菩薩四百十四尊;金剛界曼荼羅,劃分九部,成為九會,各會配之以諸尊,計千四百六十一尊。由此而言密教,可說是多神的,從佛教的諸佛及諸尊,以迄教外的諸尊及諸天,均被置于其中;乃至修法用的道具法器,也被包攝其中。這恐怕是從開悟后的境界,觀察眼前的一切事物,全體是絕對的顯現(xiàn);也就是說,除了大日如來之外,沒有其他的東西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