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盧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以慈悲為懷的佛陀教導人們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冤親平等”,以完全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宇宙間一切眾生;要關(guān)注、關(guān)心一切眾生的生死榮辱、憂悲苦惱、生死輪回;要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在我們凡人的人生實踐中,就是不單對自己有關(guān)系、認識的人要慈愛、要同情,對自己不認識、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人也一樣要平等地慈愛和同情。更進一步,不單對自己有恩或有價值的人要慈愛關(guān)心,就是對那些曾經(jīng)傷害過自己的怨敵都要以同樣平等的心態(tài)去關(guān)心愛護他們。佛陀偉大的思想還不只如此,一個真行佛道的佛弟子要立志“眾生無邊誓愿度”。所以佛弟子關(guān)懷的對象范圍絕不是那么幾個親朋,而是十方世界無窮無盡的眾生;不單要放眼整個地球,而且心胸要擴大于宇宙中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菩薩情懷!
據(jù)《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佛那時在叨利天宮說法,他對聽法的菩薩和天龍鬼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過去無量無數(shù)劫之前,有一尊佛感應當時因緣成熟而出現(xiàn)在世上,佛名為清凈蓮華目如來。這尊佛的壽命長達四十劫。在佛涅后的像法時代里,有一位羅漢,專門以眾生供養(yǎng)他而使眾生得到極大的福報的方法而來度脫眾生。
這個羅漢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位女人,名字叫做光目。光目準備了許多最美好的食物來供養(yǎng)羅漢。羅漢于是問她:“你發(fā)愿來供養(yǎng)我,供養(yǎng)羅漢是會得到大福報的。你想要求些什么呢?”
光目回答說:“我母親亡故不久,我想花點錢財為我母親做些功德來超度她。我特別想要知道我母親死后,究竟投生到什么地方去了?”
羅漢憐憫她的一片純孝之心,為她入定作觀,只見光目女的母親死后墮落到惡道中,正在受極大的苦。
羅漢就問光目說:“你母親活著的時候都造了些什么業(yè)啊?令她現(xiàn)在在惡道里受極大的痛苦?!?/p>
光目回答說:“我母生前有個壞習氣,專門喜歡吃魚啊、鱉啊這類東西,而且特別喜歡吃魚子、鱉蛋之類的東西。這種東西個頭不大,數(shù)量不少,吃一次真不知要吃掉多少生命。是炒、或是煮,放縱地大吃大嚼,所以這一輩子所吃掉的生命,不知道有多少個成千上萬??!尊者??!您發(fā)發(fā)慈悲,可憐可憐我母親吧!您看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救度我母親呢?”
羅漢深深為光目的純孝之心所感動,就給她想了一個辦法說:“你應當誠心地、懇切地念清凈蓮華目如來的圣號,同時雕塑、彩畫這尊佛的形像。這樣,無論是死者或生者,都可以獲得很大的利益?!?/p>
光目聽了這話之后,馬上把自己家中心愛之物變賣了,用這些錢財來塑畫清凈蓮華目如來的形像,同時又用種種燈、香、花、燭、食品、幢幡等供養(yǎng)品來供養(yǎng)清凈蓮華目如來。把這些事辦完以后,又以極大的恭敬心,邊哭邊頂禮跪拜清凈蓮華目如來。由于光目救母親的純孝心和禮佛的恭敬心是如此地真誠,很快得到感應。夜里夢見佛的金身,如同須彌山那樣高大,金色的光芒,燦爛輝煌,照遍了一切,佛開口告訴光目說:“你母親不久就會出生在你家里,出生后,剛覺得冷、覺得餓時,馬上就會開口說話?!?/p>
不久,光目家里的一個婢女生了一個孩子,還不到三天就會說話,低頭作禮,悲悲切切地哭向光目哭訴:“生死都受業(yè)力因緣所支配,各人所造的業(yè),各人自己承受。我是你母親,自從死了以后,一直在黑暗的惡道里輪轉(zhuǎn),墮入大地獄里受苦。承蒙你供佛、念佛的福力,才能在今天投生到這里,但也只能作一個下賤人,而且壽命很短,只有十三年。死了以后還得墮入惡道中去。你有什么辦法可以使我免受惡道之苦???”
光目聽了這嬰兒的話后,明白這嬰兒就是她母親的轉(zhuǎn)世,因此更加悲痛,哽咽道:“你既然是我母親轉(zhuǎn)世,應當知道你自己是造了什么深重罪業(yè),才會墮入到惡道中去的呀?”
嬰兒說:“因為犯了殺生以及毀謗、惡罵的罪業(yè)才受這苦報。正是因為你用供佛、念佛的福力來救度我,我現(xiàn)在才能暫時出來;否則的話,我是不可能離開這惡道,還得等罪報滿了才行呢!”
光目又問:“地獄里的罪報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嬰兒說:“罪苦的事情,痛苦、殘忍得沒法說,要是想詳細點說的話,就是幾百年、幾千年也說不完!”
光目聽了這話之后,悲痛得放聲大哭,向天發(fā)愿說:“我愿我的母親能永遠脫離地獄,在這十三年之后,應當消除一切重罪業(yè)障,永遠不再經(jīng)歷三惡道。十方一切諸佛啊!請慈悲憐憫我,能聽我為我母親所發(fā)的廣大誓愿:倘若能使得我母親永遠脫離三惡道、脫離下賤的人身,甚至脫離女人之身永遠不受的話,我今天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發(fā)宏誓大愿——愿我從今天起直到今后的百千萬億劫當中,所有一切世界、一切地獄以及三惡道中的一切罪苦眾生,發(fā)誓要救濟、超度他們,使他們永遠脫離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不僅如此,還要使這所有的罪苦眾生統(tǒng)統(tǒng)都成了佛以后,我才最后證菩提而成佛!”
光目發(fā)了這個廣大誓愿之后,就聽到清凈蓮華目如來告訴她說:“光目!你能發(fā)大慈悲心,為你母親發(fā)這么廣大的愿心。我以佛眼來觀察,由于你以這么大的愿力來改變你母親的因緣業(yè)力,你母親在十三年生命結(jié)束之后,轉(zhuǎn)世便成為修行清凈道的梵志,壽命為一百歲。之后,又轉(zhuǎn)世到無憂國土,壽命不可限量。在這漫長的日子里勤修佛道,最后終于成佛,同時也救度無量無數(shù)如恒河沙那么多的眾生?!?/p>
釋迦牟尼佛講完上面這個故事后,又開示說:
“當時,那位用福力來度光目女的羅漢,就是現(xiàn)在的無盡意菩薩??!光目女的母親,就是現(xiàn)在的解脫菩薩;而光目女呢?就是現(xiàn)在的地藏王菩薩?。≡谶^去久遠的大劫的年代里,就這么慈悲憐憫,發(fā)過恒河沙那么多的大愿,來普渡一切眾生。在以后遙遠的來世中,倘若有那些不愿行善、專門作惡的男子女人,還有那些不信因果的、邪淫妄語的、挑拔離間的、惡言傷人的,甚至是毀謗大乘的,造這些惡業(yè)的眾生,按照因果的規(guī)律,必定會墮落到惡道中去的。但如果能有緣遇到善知識,勸他在一念間歸依地藏王菩薩的話,那么這些造了惡業(yè)的眾生,都能夠解脫墮落三惡道的報應,而不會墮入到三惡道中去……”
地藏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代表“大愿”,與大悲觀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他“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因“久遠劫來屢發(fā)弘愿”,故被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屢發(fā)廣大誓愿,廣設(shè)方便,寧可自己不成佛道,而專心普度眾生,盡令解脫,真正作到先人后己,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
地藏菩薩由自己的母親墮入地獄的痛苦,推想到一切眾生墮入三惡道的痛苦,所以誓愿救拔:“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何等的偉大,何等的感人!
反觀當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大行其道,很多人心里裝著的無非就是那么幾個人:父母、妻子(丈夫)、兒女,最多再加上兄弟姐妹叔伯嬸母等親戚,還有幾個要好朋友。至于與自己有“裙帶關(guān)系”之外的蕓蕓眾生,他們的生死榮辱、憂悲苦惱,則和自己扯不上關(guān)系,屬于漠不關(guān)心的行列。甚而至于幸災樂禍,以談論別人不幸事為飯后茶話。
自私者自認為富有理想,為名利奮斗不息,為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而拼搏。隨著時光的推移,有一些人確實碩果累累,讓一般社會大眾投去了羨慕的目光,認為他們事業(yè)有成,十分了不起。其實,細觀這些人的心態(tài),則實在沒有什么值得尊敬仰慕的地方。
首先,是他們心量狹窄,眼光短淺。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名利,為的是自己及自己的親戚等幾個人的快樂幸福,并把此作為人生理想,他們的眼光就盯在這么狹窄的空間之內(nèi)。
其次,這些人缺乏高層次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當他們經(jīng)過辛苦拼搏,功成名就之后,則無非是為自己幾個人營造“安樂窩”,花天酒地,縱情享受,再沒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和作為。
第三,這些人唯求功利,喪失了人世間美好的人情味。他們待人處事的出發(fā)點是對自己的事業(yè)有利。有大利用價值的人放在自己交往的重要位置,千方百計籠絡接近;有小利用價值的人則稍加聯(lián)系則可;而毫無利用價值,對自己名利沒有什么幫助的人則冷漠無情,恣意對待。至于會給自己帶來一些小麻煩、小不便的人,不管是親戚或朋友,則避之如瘟疫,毅然砍斷關(guān)系,用他們的話來說則是“提得起,放得下”。
在“弘揚佛法,度脫眾生”的偉大事業(yè)上,平等心和廣大心則更能夠通徹心靈和行為。弘法利生的偉大事業(yè)應是不分對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國界種族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這與他自身的身份、地位、國界、種族沒有關(guān)系。所以在弘揚佛法上,廣大心的應用完全是可以揮灑自如,不分對象的?!?/p>凈界法師:每一尊佛度化眾生,是選擇性的度化!
每一尊佛度化眾生,是選擇性的度化!
凈界法師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居士,他已經(jīng)退休了,他在家里面養(yǎng)老,養(yǎng)老的時候,他的生活也不是很順利,因為子女對他不是很孝順,所以他感到非常的痛苦,一生的辛勞,最后得不到子女的孝順,他就想要出家,后來他就來到精舍。
來到精舍,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不在,舍利弗在,舍利弗以阿羅漢的神通力來觀察他的善根,結(jié)果看了一下以后,發(fā)覺這個人八萬大劫都沒有善根。所以舍利弗說:你不要出家,你出家只是空過光陰,你沒有善根,你在佛門根本就不可能成就圣道。這個時候,老居士很傷心,家里面不要他、三寶也不要他,他就要離開精舍。
誒,他離開精舍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剛好回來。你看,有些人離開精舍的時候,佛陀也沒有回來;這個老居士要離開精舍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現(xiàn)前了!
佛陀就明知故問的說:誒,你干什么呢?他就如是如是的報告。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是一個阿羅漢不跟你剃度,我佛陀親自為你剃度。他跟這個老居士剃度以后,這個老居士后來也成就圣道。
這些阿羅漢弟子就質(zhì)疑說:佛陀啊!你老人家不是說成就圣道要內(nèi)因外緣嗎,他沒有善根怎么能夠成就圣道呢?
釋迦牟尼佛說:你們阿羅漢是看八萬大劫,他在八萬大劫之前是一個樵夫,到山中砍材的時候,被老虎所逼迫,跑到樹上去。這只老虎它不放棄,它在地上一吼,他一緊張,就很虔誠的念一句‘南無佛’。當然那個時候是很專注、很虔誠的歸依,這個時候,他這個憶念佛陀名號的善根,就落到他的八識田中,他現(xiàn)在這個善根成熟了。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諸佛跟眾生的互動,他不是單方面的。
我們看到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都是眾生無邊誓愿度,是的;但是真正在行動的時候,絕對不是眾生無邊誓愿度,每一尊佛都有他度化的眷屬。
眾生無邊誓愿度是一個理想化的愿力,諸位在受菩薩戒的時候,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這二句話是對;誓度一切眾生,這一句話只是一個愿望。沒有一尊佛可以度盡一切眾生,不可能。
也就是說,每一尊佛度化眾生,是選擇性的度化,這個選擇性的主動權(quán)不在佛陀本身,是這個眾生怎么去憶念他、去供養(yǎng)他、去贊嘆他。
所以佛陀要度化你,重點不在佛陀,是你自己的造業(yè)是不是具足了被佛陀度化的因緣,所以為什么我們要經(jīng)常念阿彌陀佛?難道我念得少,佛陀就沒有辦法救拔我嗎?是的,因為你跟他的緣結(jié)得不夠深。
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要得到諸佛的救拔,那你這個聞是經(jīng)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很重要,這個地方講到信心的功德。
因為你要有信心來憶念諸佛的名號,這個諸佛才能夠?qū)δ惝a(chǎn)生一定的加持力量。
這個地方講到信心的功德,能夠成就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陀經(jīng)導讀--100
------------------------------------------------------------------------------------------------------
更多凈界法師佛學內(nèi)容推薦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