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佛陀在舍衛(wèi)城的時侯,薩迦國王恭請世尊及比丘僧眾在祇陀太子園應供三個月。國王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養(yǎng),并派五百名牧童幫忙作雜事。圓滿結束后,國王供養(yǎng)佛陀無價妙衣,還以各種臥具、醫(yī)藥供養(yǎng)僧眾。
那時,有五百個牧童不約而同地想:「國王過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大的善業(yè),今世才會成為有權勢、有威望又有福報的國王,現(xiàn)在又繼續(xù)供佛與僧,積累資糧。而我們這些人,大概前世沒有什么善業(yè),所以今世成為牧童,實在也應該發(fā)心供僧才對??!」
于是,他們共同決定以飲食供養(yǎng)世尊與僧眾,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后,便恭請世尊及比丘僧應供,世尊默許了。午前,世尊領著僧眾前來應供,牧童們虔誠供養(yǎng)。供養(yǎng)圓滿后,五百牧童一起到世尊前求法。世尊觀察他們的根機,傳給他們相應的法,他們以智能金剛摧毀二十個薩迦耶見,得到預流果。
得果后的牧童們發(fā)心出家,在得到薩迦國王的允許后,再于世尊前祈求:「我們想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戒,懇請世尊悲憫攝受?!?br/>
世尊開許了,并以「善來比丘」的方便言詞,令他們當下得到近圓戒體,五百位牧童立刻成為身披袈裟、手持缽、凈持梵行的清凈比丘。世尊又給他們傳法,他們各自精進,很快就摧毀三界煩惱,獲證阿羅漢的果位。
得果后,他們以神通觀察到一些具足因緣而可以調(diào)化的眾生,就前去調(diào)化。但是,其中有一個牧女,想盡辦法都不能使她對佛陀生起信心,無奈之余,只好強拉硬扯地把她帶到世尊面前。
當牧女一見到世尊的三十二相金色身后,頓時生起無比的歡喜心,這種喜悅比十二年的禪悅還要殊勝,無法言喻。她又看到左右的人都捧著供品,而她什么也沒有,便環(huán)視周遭,發(fā)現(xiàn)路邊的果夏達呷花長得很好看,便順手采下,拿去供養(yǎng)佛陀,并在佛前恭敬禮拜,祈求傳法。
世尊觀知她的壽命不長,給她傳了相應的法。傳法圓滿后,牧女回去不久,因四大不調(diào),很快就生病去世了。由于她曾對世尊生起歡喜心的緣故,轉生到天界,成為一個可愛的天女。
一般天人有個規(guī)矩,生天界后需進行三種觀察:觀察自己前世是哪一道眾生?以什么樣的因緣得生天界?以后又會轉生到什么地方?
這位天女觀察知道,自己前世是人道中的一個牧女,因為以歡喜心供養(yǎng)佛陀果夏達呷花的善根,因而轉生為天女。她滿懷對世尊的感恩心,想立即拜見世尊,于是就穿著妙衣霓裳,身戴金銀寶珠,手持天上青蓮、白蓮、曼陀羅花等來到世尊座前。她合掌恭敬供養(yǎng)鮮花,再祈求世尊傳法。佛陀為她傳了相應的法,她以智能金剛摧毀薩迦耶見,獲證預流果。之后,又對世尊恭敬頂禮,右繞三匝,才返回天界。
當時,有許多精進不眠的比丘們見到夜間光芒普照的情景,以為是大梵天、帝釋天、或四大天王來拜見世尊,第二天,便請問世尊:
「世尊,昨夜光亮如同白天,是不是大梵天、帝釋天、或是四大天王來世尊這里呢?」
世尊說:「都不是。你們還記得有一位牧女對我歡喜供養(yǎng)果夏達呷花嗎?」
「記得,記得!」
「這位牧女以歡喜心對我供花,死后轉生為天女。為了報答佛恩,她特地在昨夜來拜見我。我為她傳法,她得圣果之后,已返回天界?!?br/>
比丘們接著請問:「世尊,這位天女以什么樣的因緣今生為貧窮的牧女,而后又能轉生為可愛的天女呢?祈求世尊為我們宣說前后的因緣?!?br/>
世尊告訴比丘們:「這是前世的業(yè)力與今生的因緣所造成的。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迦葉佛出世的時候,有一位性情暴躁的比丘尼,經(jīng)常以瞋恨心惡口罵人『牧女』,她臨終前,生大慚愧心,發(fā)愿道:
『我于迦葉佛教法下一生修持清凈梵行,沒有得到什么境界,但愿釋迦佛出世時,我能在佛的教法下,令佛歡喜,證得果位,并希望惡口罵人的惡業(yè)不要成熟?!?br/>
比丘們,你們是怎么想的呢?當時的惡口比丘尼就是今世的牧女,這是她前世惡業(yè)成熟的緣故。今世的因緣則是,她以歡喜心供養(yǎng)我一朵果夏達呷花,而得以轉生為天女,這是今世善業(yè)因緣所感得的果報。」
比丘們又請問:「世尊!那五百名牧童,以什么樣的因緣今世同為牧童?又何以能在遇到佛陀后,出家共證羅漢?希望世尊為我們演說,我們都樂意聽聞。」
世尊告訴他們:「早在賢劫人壽二萬歲迦葉佛出世的時候,那五百名牧童都是比丘,當時他們嬉戲以『牧童』互相罵人。后來,他們在臨終的時候,一起發(fā)愿:
『雖然在迦葉佛座前,我們沒有得到什么境界和功德,希望以一生持戒的功德,能于釋迦佛出世的時候,在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證得阿羅漢果位。也希望惡口相罵的業(yè)報不要成熟?!?br/>
當時的五百位比丘就是現(xiàn)在的五百位牧童。因為他們惡口嬉戲的業(yè)報成熟,今生成為牧童,又臨終時所發(fā)的愿力也成熟,所以,今生能遇佛,令佛歡喜,并出家證得阿羅漢果?!?/p>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有什么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混為一談,是十分錯誤的。厭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觀厭世,逃離現(xiàn)實的一種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自己缺乏處世的勇氣和責任感。這種厭世避世思想缺乏度眾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隱士之類有之,生活處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對虛幻假像掩蓋下的無??嗫帐澜绫举|(zhì)的覺悟,和對常樂我凈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礎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則是悲283不棄世,智284不墮世,就是說,要認識世界的無??嗫?、虛幻不實的本質(zhì)而放棄一切貪戀之心,但需要有濟世度眾的大慈285大悲心,不能放棄苦海眾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靜(墮入寂滅)。雖然破除了粗細286兩種轉世因緣,對虛幻的世界沒有絲毫貪戀之心,但為度化苦海眾生,需要處在世上,與眾生同甘共苦,承受眾生苦難,直到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在處世期間,由于慧心常明,不會墮落為貪嗔癡諸惑的奴役,如像蓮藕,雖在泥中,卻能保持潔白如玉的品質(zhì),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質(zhì)是消除無明貪戀之心,并不是厭惡和逃避現(xiàn)實,自求凈樂。身處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貪戀榮華富貴,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無數(shù)世的?;圪Y糧成熟期,在這期間脫離不了粗細兩種生死287,想出世實際上出不去,仍須處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轉世,就要積極創(chuàng)造轉世殊勝人身的福德因緣。在諸福德資糧中發(fā)利眾菩提心,行利眾諸善,戒自身諸惡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觀厭世,放棄利眾善行,自己單獨尋求離世寂滅常樂是違背大乘教義的?!?/p>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