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三種地方不可去
不可去處有三種:怨仇爭處不可去,眾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凡修學佛法者,身必須處于適宜的環(huán)境中,不能去那些對自己修行不利的地方,否則,將影響自己修行,有損于自己的功德。那么,哪些地方不可去呢?總括說來有三種,是怨仇爭處、眾人聚處和玩樂之處。
“怨仇爭處不可去”,對于怨仇爭斗的地方不得去圍觀,因為我們初學佛者未生起利他之功德,沒有調解的能力,圍觀時不但會生起嗔心,而且還會被牽連進去,對自他都沒益處,所以看到這類場面后,在內(nèi)心中祈禱上師三寶,但愿他們化解怨仇,而不要去參與。平時生活中,對自己有誤解或不好看法的人盡量敬而遠之,以免彼此增加不必要的誤解和矛盾。
“眾人聚處不可去”,這里的眾人聚處是指沒有正知正見憒鬧的人群、大都市等,并非眾多道友一起精進聞思修行的地方。對于一個修行者來說應該處在適合的環(huán)境,通過聞思得到正見,再到無有憒鬧的寂靜處穩(wěn)固自己的見解,及依見解而修持,《月燈經(jīng)》、《彌勒請問經(jīng)》多贊嘆寂靜處有諸多功德。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所講的六種過失,其中的賭博、喧雜境就是眾人聚處。平時也不要經(jīng)常去大城市等繁華之地,以免自己生起和增長貪心、嗔心、癡心,所以,除了成就后去弘法利生外,應盡量避免去眾人聚集的地方。
“玩樂之處不可去”,玩樂之處是指諸如去打麻將、下棋、跳舞、看錄像等游玩的地方,這些地方只會助長貪嗔癡,不會增上智慧,即使世間那些稍有修養(yǎng)的人也不會去的。以前米拉日巴尊者背著他僅有的一袋蕁麻與一口土鍋趕路,途中土鍋打破了,正巧被幾個去參加集會的姑娘看見,她們說我們今天開法會時,應發(fā)愿生生世世不要像他那樣可憐?!蓖瑫r,米拉日巴尊者也默默發(fā)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像幾位姑娘那樣可憐,沒有正知正見?!睕]有正知正見的愚癡眾生都執(zhí)持顛倒之見,把無聊地消磨時光作為一種快樂。少數(shù)修行人以前世間習氣重,因此現(xiàn)在應該好好地觀察自己的不良習氣,頓時舍掉。這些教言看似容易,做起來卻難,故我們應當努力。
子孫福貴的真正密笈父母是根,兒孫是枝葉。父母不受孝順供養(yǎng),則根斷樹枯;父母受孝順供養(yǎng),則枝繁葉茂,子孫福厚,源遠流長。
佛陀告訴大家,修世間法(工作、考試、財富、姻緣、人緣、地位、身材高等等做人的福祿壽喜康),要從孝順供養(yǎng)父母師長里修。道家告訴大家,父母為五行生我、助我,若抵觸頂撞父母,讓父母氣惱,這就得不到生助,自己不能強大,所以處處人人事事受欺辱。文昌帝君說:你供養(yǎng)小孩,不供養(yǎng)父母,你這樣怎么可能有福報呢?你的小孩怎么能學好,怎么能考中呢?
我們的供養(yǎng)一定不要集中在下一代,一定要放在上一代。眼睛放在上一代,下一代一定有大福氣。眼睛放在下一代,下一代不會有福氣。(不管什么學派的命理,都是下生上,上大過下為福祿的)如果我們能夠從小孩子出生開始,就孝順我們自己的父母,每天都讓小孩子看到并且學習——那么小孩子將來福氣會非常大,并且不用管他,他自己就能學好。
反過來,如果我們把眼睛放在下一代,不管不顧上一代,薄我們的父母,厚我們的小孩,那么小孩的福氣是很差的。這樣也會造成一個后果,就是將來小孩做了父母,也不管不顧我們,只關心寵愛他的孩子。我們可以觀察任何香港富豪的小孩子,對待父母祖上的態(tài)度——畢恭畢敬,不抵觸頂撞半句。這是積累大福分。懷孕起就示范小孩孝順父母,小孩的福氣會很大。
怎樣對爸媽:
爸媽叫我們,我們要馬上應聲,不能拖拉。
爸媽叫我們做事,我們要馬上去做,不能偷懶。
爸媽教誨我們(盡管他們態(tài)度也不好,但我們不能被別人的態(tài)度轉),我們要認真恭敬的聽。
爸媽責備我們,我們一句都不可以反駁,要順順的聽著。(我父親就是這樣的,所以他后來職位很高)
我們外出,一定要先告訴爸媽,請示爸媽。
我們做事,一定要先告訴爸媽,請示爸媽。
即使很小很少的東西,不可以私自藏起來——傷了爸媽的心。
爸媽喜歡想要的東西,我們要努力去備好。爸媽不喜歡的,我們要盡量的去掉。
爸媽疼愛我,我孝順是不難的。爸媽對我不夠貼心柔軟,我要孝順,這才是賢。(也是積累大福德)
爸媽有錯,我們面色要柔和,聲音要柔軟。
爸媽有病,我們要晝夜侍奉,不能離床。
爸媽去世,我們要侍奉如同爸媽在世時一樣,而且要斷酒肉。
怎樣對師長:
教導我們的老師,年紀比我們大的人,職位比我們高的上司,對這三種人,我們要畢恭畢敬。
路上遇到了,要先打招呼問候。
師長不說話,我們退一邊恭敬等候。(不點名不要冒出來,我就是這樣的,前輩、長輩不叫我說看法,不問我,我都是恭敬側立一旁的)
師長叫人,我們要代叫,如果別人沒到,我們要馬上過去。
師長站著,我們不可以坐下。師長坐了,叫我們做,我們才可以坐。
在師長面前,聲音要小聲,但是又要能夠聽得順暢。
離開師長的時候,要慢行。上前靠近師長的時候,要快一點。
誰是老師——曾經(jīng)給我們一言半語啟發(fā)的,都是我們的老師。而且一日為師,終身為師,永遠要畢恭畢敬。我們看到任何人,任何先賢,任何學派,哪怕只有一句話,只要給了我們些許的啟發(fā)教導,我們要永遠記得這是我們的老師,永遠感激,永遠恭敬。要記住,不是讓我們完全折服的才是老師,我們曾經(jīng)因為誰而學到一點一滴,都要感恩圖報,在師長面前永遠謙恭。我們有這個對待老師的態(tài)度,一切圣賢乃至萬物眾生都會來啟發(fā)幫助我們,讓我們得到大利益的——一切福祿,一切智慧。
任何時候都要記?。喊炎约簤旱玫停钦嬲淖鹳F,將來也一定會得到尊貴的果報——壓低自己才能像大海一樣把自己放在低地勢,匯聚百川福德智慧。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