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放生,我們制訂了“終生、盡力、不間斷放生”的原則?!敖K生”意味著我們將為了住持正法、報答師佛、利益有情和往生凈土,愿意一輩子放生;“盡力”是指盡我們每個人的能力和時間來放生,那怕是一次石家莊一個生命,只花幾角或幾分錢,只要盡力就好;“不間斷”是指以一定的時間為周期循環(huán)放生,不是每天都必須放生。
譬如按七天為一個周期,那么一個月應放生四次,然而每個周期最長不要超過三十天,即最好每個月放生至少不要低于一到兩次。
莫要再折自己的福分–惜福比造福更可貴很多人都希望能修福,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些,過得自在一些,富足一些,因此,會做許多的事情,諸如布施、供養(yǎng)、放生等等,但是似乎忽視了一點,我們一邊在積極修福的同時,是否也在不停地折損自己的福分?
也許有的人不斷地修福,一直去印經(jīng)或是做其它的事情,幫助眾生聽聞圣賢教誨,可是,境遇仍不是那么順利,或者有一天生了大病,便會埋怨上蒼不平,為何自己這么利益他人,卻還生這種病,便會對佛菩薩不滿,沒有照顧自己。
可是,自己積的福已在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中被折損了,自己還不知道的實在是大有人在。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是否有注意過我們的心,我們所說的話,我們所做的事?真正去觀察到!
當我們看到別人升官發(fā)財?shù)臅r候,心里是酸溜溜的,還是很不屑,是否也曾去感受到別人的喜悅,也為他們祝福?而在我們吃飯的時候,是否在吃到不合胃口的食物時,會生氣的倒掉,還是會時時去感恩種田人的辛苦,賣菜人的辛勞,或是做飯人的用心?又或者,在看到某些人行為不端,終于生了一場大病,自己是不是在想著,看吧,這就是報應,行惡的人終究是會有惡報的,此時,會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興災樂禍之中了?
此心,到底是刻薄還是仁厚,我們知不知道呢?
可是,不得不清楚,在一念看到別人受災而大快的時候,那種興災樂禍的念頭,已經(jīng)在折損自己的福報了。這樣細細算來,自己的福報都不知道被自己折掉多少,實在是可惜啊。就像一個破了的桶,你不停地向里面倒水,水卻一直在流掉。
其實,末學目前感受到,惜福比造福更可貴啊,在惜福的時候,你懂得去感恩付出的人,懂得珍惜,懂得勤儉??墒牵谠旄5臅r候,一味地希望能多一點,再多一點,這顆貪求的心,也許已經(jīng)使自己更加地墮落。
若能一面造福,一面惜福,再注意不要折福,相信福分的積累,一定是大幅度地上升,而且,這個福來的時候,你會享得很快樂,因為你的心都是善的。當只是用錢財來布施,回來的也是錢財,也許你的生活依然會不太舒服,因為你看別人不順眼,可是,若能反觀自己的心,布施自己的善良、慈悲、喜悅給別人,你所得到的,就不僅僅是財富而已。
所以,要讓自己幸福一些,還要注意,不要在點點滴滴處,折損自己的福分。
作為一個學生的,當看到別人的成績考得很好的時候,會不會妒忌?結(jié)了婚的人,看到別人的妻子比自己家的漂亮會不會酸酸的?或者,已經(jīng)離婚的人,看到也有人離婚了,心里一想,啊,也有人和我一樣,稍有安慰。又或者,時常說一些酸寒的話來刺激別人。貶低別人來顯示自己。大談別人的過失。這都是我們不夠仁厚的存心,也都是在折我們的福分,所以,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心,是不是念念希望別人好。
當看到人家有所得會很不高興,看到別人有失反而很安慰,或者,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受了罪,歡喜得不得了,這都有失仁愛之道,都是在折損自己的福報。
而反之,若要從這些平常的細微之處來修福,就快速多了,念念為一切眾生,那么,你的心是為一切眾生,你在與一切眾生結(jié)善緣,看到別人好,我們高興;看到別人不好,我們替他們難過,并且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哪怕與自己有過節(jié),也義無反顧去幫助,這就是一顆仁厚之心,有此心,怎么會擔心自己沒有福報?量大福就大。
而若能時時長養(yǎng)我們的善心,念念去成就他人的善行,有能力就盡心盡力,這本身就給我們積累了大福。
在行善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心善,時時去體諒他人,縱然是惡人,也希望他能回頭改過,而非嗔恨地指責與辱罵,那不過是自己的情緒,并非真正有利于對方向善。所以,時時守護自己的善心,守護自己的清靜心,守護自己的一顆愛心,先做自己的護法,進而,去安身邊的人的心,讓他們感受到舒服與自在,不一樣的,不強求茍同,但也不會標新立異,只是相互的尊重與關懷。這樣,您會越來越感受到,修福得福,真的幸福。而并非只是多積了一些財富,仍舊在痛苦中,或者,自己的心惡行惡,苦心積的福還不夠折損的,那也太不值了吧?
注意自己的心!莫要再折自己的福分了!
標簽: